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超越界線:徐四金小說《香水》中的嗅覺、(對抗)空間、和主體性
    (2010) 賴麗文; Li-Wen Lai
    氣味的強度和氣味所引起的情緒變化,往往伴隨著某些個人經驗而產生,其中的回憶、故事、和特定事物所成就的空間經驗就是嗅覺空間的角色所在。一直以來,嗅覺都具有相當的爭議性,嗅覺與人類文明的關係也往往受到質疑。本論文的出發點,是要從香水這本小說中,探討嗅覺的內在力量,融合了想像力、強大的動物力、和細微的穿透力,從中觀察跨越界線、反抗、和開放空間的可能性。 本論文將從嗅覺的獨特性出發,探討嗅覺與空間的關係,嗅覺空間的意義和形成,以及嗅覺在社會性和主體性的象徵意義。從葛努乙建構的嗅覺空間中,我們會發現反叛和重建的力量,這份內在的力量與當時十八世紀法國的革命力量相互呼應,同樣暗示著反抗空間與開放空間的可能性。嗅覺於此已不只是野蠻的、低等的感官,而是被賦予著精神和文化意義,與人類文明一同進程。 首先,在序論裡,除了將呈現香水這本小說的批評背景以外,將說明討論嗅覺空間的動機,以及作者文字敘述中的空間性。第一章將從社會背景和嗅覺背景探討十八世紀的法國。歷史和社會的描述提供本論文的論述必要的背景,因為感官空間的探討必須納入人與環境關係的思考,以及特定時空背景的關係。 本論文第二章將從感官和感官空間出發,進一步談論到嗅覺和嗅覺空間,由此思考小說香水如何用嗅覺來呈現故事和描繪角色。接著我將提出 “嗅覺地景”的概念,探討特定時空關係下,嗅覺的強度和持續度所產生的嗅覺空間性,並以此檢視葛努乙的嗅覺空間,如何對抗或遵從一般的嗅覺模式。在此我也會統整文明史上對嗅覺的正反面討論,並統合其中的建構或衝突。 本論文第三章根據第二章的理論探討,從小說文本中分析嗅覺的處理方式,葛努乙依著嗅覺的成長經驗,和其所建構的嗅覺空間所帶來的反抗性、知識性、重建和革命的可能。最後一章我將結合索雅對第三空間的討論,分析葛努乙作為一個社會他者的角色,如何開創革命性的開放空間。
  • Item
    自然與身體---一個跨文化的論述-在天地之中的安居---儒家的身體空間
    (2005/08-2006/07) 潘朝陽
    儒家的道德倫理不是抽像但理之心性論上的倫理學,而是具現在生活世界的 實踐之道德倫理。在原始儒家和宋明新儒家的經典中,在在滿盈著儒者以生生之 仁而安居於道德性之生活世界的倫理詮釋。 以生活的實踐而將道德體現在世界,這是直接以承載生生之仁的創造真幾之 身體而彰著拓現為人文與自然和諧一體的空間的。 這樣的經典言說以及詮釋,充分顯諸古代儒家的重要典冊,如《尚書》、《易 傳》、《論語》、《孟子》以及漢初集結整理創作而成的大小戴《禮記》(包括《大 學》、《中庸》)之中。 原始儒家以身體彰著人文與自然和諧一體的空間,孟子說: 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 性不存焉。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 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孟子盡心】 此即指出主體良知本心通過身體的道德實踐而建立了儒者生活世界的空間中 心。在孟子,良知不是心性主觀上的孤明自昭,而應該是仁體之德普施於天地, 使自然天地成為道德真幾之神化空間。這樣的精神,周遍在《孟子》各篇章中。 事實上,在古代原始儒家的典籍裏,均通貫著類似孟子的身體空間觀;道德 實踐的身體空間論述,總是以「以心著身-以身著心」的雙迴向結構來表達呈現 的,此在在可於經文中尋獲。 一般以為儒家只向心性內在講論道德,這是長久以來的誤解。 宋明儒家從周濂溪創述〈通書〉、〈太極圖說〉;張載創述《正蒙》;大程子創 述〈識仁篇〉、〈定性書〉以降,正面積極地吸收消化了《易傳》、《中庸》、《論語》、 《孟子》而建立了儒家道德主體實踐具現的生生永續之生活世界實踐論;其等以 「氣」之共同術語而表述了傳承自原始儒家的身體空間觀。 小程子和朱子雖然有別於「縱貫型逆覺體證」的周、張、明道而建立了「靜 涵靜攝」之理氣二分、心性二分型的用敬涵養的工夫論,其身體性,反倒由於他 律型道德之作用而更形突顯,特別是朱子通過其強烈的實在論人格所建立的身心 修持,在嚴肅中更顯身體空間的道德型緊張張力。 陸象山和王陽明雖然特別表顯「心」之能動和靈明,以「氣」而綰合物質和 精神為一的「生幾力」(Vital Force)之詮釋系統不積極呈現,但主張以道德性之 心而光輝身體,並以此道德光昭之身體來體現生幾洋溢的生活世界,這一點儒家 睿智,卻是十分清楚的。 身體空間依海德格,是「天地神人四位一體」而安居於空間中的,換言之, 人是以其身體在空間中和天地、神明相照面互為存有而才獲得心安。其實,這樣 的存有性實踐,在《禮記‧禮運》中已早於海氏兩千年而已有所論述,其曰: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故天秉陽,垂日 星,竅於山川,播五行於四時,和而後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 …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故聖人作則, 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柄,以日星為紀,月以為量,鬼神以為 徒,五行以為質,禮義以為器,人情以為由,四靈以為畜。… … 故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講信修睦而固人肌膚之會、筋骸之束也,所以 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達天道、順人情之大竇也。… 依此,〈禮運〉實已指出儒家是以道德倫理之身體實踐於生活世界而建立了天地 神人四位一體安居的空間。基本上,此原理通貫於原始儒家和宋明儒家的思想 中,形成儒家的身體空間論述。此種道德主體型之身體空間觀有別於道家虛無自 然之身體空間觀;亦有別於佛家般若真如之身體空間觀;儒家是參贊執有而以身 體融入天地;道佛兩家則以無執放開而忘卻身體於天地。 熊十力先生以易傳乾元性海的觀點開啟當代新儒家的生生創建之存有論;牟 宗三先生亦以「創造性原理之乾」與「終成性原理之坤」的雙元並建之存有論詮 釋而建構了當代新儒家的道德真幾之本體宇宙論;兩者均從孔孟原始儒家和宋明 新儒家一脈相傳接了以身體具現道德於天地而安頓自然、人文和鬼神之根本身體 空間觀傳統。 關於儒家身體觀的專著不多,近年以楊儒賓、黃俊傑為深造有得。 筆者以「在天地之中安居-儒家的身體空間」為題,嘗試以文本詮釋的進路, 處理古代和當代儒家的身體空間觀。 第一期, 將詮釋周漢時代的原始儒家,並以《禮記》為文本聚焦。 第二期, 將詮釋宋明時代的新儒家,並以張載和船山二家的文本聚焦。 第三期, 將詮釋當代新儒家,並以唐君毅先生的文化哲學之文本聚焦。
  • Item
    林白、陳染小說中的家庭變貌及意義論述──以女兒書寫為觀察核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04-10-01) 石曉楓
    對於以「私小說」形式崛起於大陸文壇的女作家林白、陳染,論者向來關注者,為其小說中所呈現的情欲書寫與女性意識。本論文意圖從另一角度出發,檢視在少女成長經驗的書寫中,林白、陳染所刻畫的家庭樣態、父/母女互動關係;並梳理其間錯綜複雜的親子情感,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家庭變貌,從而透視此種書寫對於傳統親子關係與家庭功能的顛覆。並由此推衍出二人的小說書寫,具有家庭空間向內推移、「國體」想像過渡至「身體」展演,以及後現代情境表現的歷史意義。
  • Item
    建構與新變/敞開與遮蔽--臺灣區域文學史的意義與省思
    (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 2014-04-01) 許俊雅
  • Item
    對峙與消融
    (國文學系, 2004-03-??) 陳大為
  • Item
    記憶中的城市
    (國文學系, 1998-03-??) 朱雅琪
    作為一個直接以北魏洛陽城為處理對象的文本,《洛陽伽藍記》總是以其所具有的客觀描述特色而廣受注目。大多數的評論者或研究者皆認為,該書作者楊衒之已然「精確地紀錄」了北魏洛陽真正的實質空間。然而,這顯然是一個值得商榷的觀點,因為,不管書寫者是如何盡力地想要透過精確、而細部式的描繪技巧以模仿外在的世界,內存於書寫本身無從超越的限制,注定將使此努力徒勞無功。事實上,存在於衒之文本中的「洛陽」,從來就不等於真實存在過的北魏洛陽,而是一個「想像中」的城市,其有別於物質性的存在,而構成了另一種現實。透過回憶,楊衒之不僅操弄了書寫時空、藉之建構了一個永恆的北魏洛陽時空,同時亦開顯了其亟欲回到曾經存在、卻已永遠失去的理想世界的深層意欲。這篇文章寫作之目的首先即在揭露衒之文本寫作所具有建構性、以及其中所潛藏的判準與企圖。在此基礎上,筆者將進一步細緻地分析衒之操弄書寫時空之具體過程,以明瞭如此手法對建構記憶中的烏托邦城市、以及書寫者主體補償性期望之助益!
  • Item
    棋局
    (地理學系, 1994-03-??) 潘桂成
    Chess is a cultural product, or cultural landscape in geographic term. In this article, Chinese Chess and International Chess are used as observed variables to discus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conceptual level of space i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Worlds. Such an attemption is inmature. The author wishes to receive sincere critique as well as suggestion. All ranges of feed-back regarding this study are thankfully welcome.
  • Item
    佛國空間
    (地理學系, 1994-03-??) 潘桂成
    "Buddhist Space" may be said as a cultural worldview by Buddha in Upper Indus. Historically, Buddhist worldview was originating from ancient Vedas' literature. In fact, Confucianized Buddhists delivered different spatial Concept and cultural impact on environmental foundation of China. With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as a historical geographer, intends to understand how the pattern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Buddhist Space was theoretically evaluated and practically grasped by traditional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scholars and civilians. Readers' feed-back regarding this preliminary study is thankfully welc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