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從余光中和張愛玲的譯作看英美散文中譯的風格
    (2024) 陳佳伶; Chen, Chia-ling
    Jean Boase-Beier(2020)在其著作《翻譯與風格》(Translation and Style)中提出,「文學翻譯可以視為風格的翻譯」,風格能展現作者的觀點、信念和對世界的認識,使意義的傳達更完整,對於文學的閱讀和理解,以及翻譯達到功能完備都極為關鍵。語言是表達風格的元素,是風格賴以成形的媒介,Boase-Beier(2020)提出採用上世紀末以來發展的認知文體學(Cognitive Stylistics)和關聯理論(Relevance Theory)概念探討原作風格,以及譯者的選擇在譯本上的呈現模式,以解釋如何傳達翻譯風格。本研究基於上述相關理論概念,透過文本語言分析,了解作者使用特定語言或表達方式的習慣所具有的認知基礎以及文學上的意義和功能,以更精準地判別原作風格是否適切地被理解、詮釋和翻譯,進而相對於作者和譯者的寫作風格,更客觀地評斷譯文的品質。本研究第一章緒論簡介以翻譯風格作為研究主題的目的和方法。第二章以中西方文論、散文風格寫作及研究理論為根據,歸納出風格的「言、情、意」三要素,深入風格的內涵,並且從翻譯理論探討語言與風格的關聯,讓翻譯評論落實於語言層面。第三章綜述翻譯評論的原則與方法,並提出脈絡化的「言、情、意」翻譯風格評論架構。第四、五章檢視余光中的創作和翻譯論,及張愛玲的創作論,以認知文體學和關聯理論剖析余光中與張愛玲的寫作風格與其散文翻譯風格的關聯,並論譯者的主體性。第六章以余、張兩人翻譯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篇小說,作為翻譯風格比較評論的實例。本研究期能以「言、情、意」翻譯風格評論模式,取代傳統信、達、雅的評論原則,以及歸化/異化二元模式的批評語彙,豐富翻譯批評的方式,為翻譯風格評論開啟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