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桃園海岸防風林時空變遷之研究
    (中華民國工程環境學會會刊委員會, 2013-01-01) 連美綺; 吳治達; 莊永忠; 廖學誠 
  • Item
    應用馬可夫模式分析桃園海岸地區土地利用變遷之研究
    (中華民國工程環境學會會刊委員會, 2011-01-01) 連美綺; 吳治達; 莊永忠; 廖學誠 
    在工業化過程中,臺灣沿海地區常被設置為工業區或開發區,桃園海岸地區即是一例,包括觀音工業區、大園工業區及大潭工業區等。工業區的設置雖然帶動地方的發展,創造就業機會,增加交通建設及房屋建築,但也改變了當地的生態環境,破壞海岸防風林及沙丘,惡化海岸自然景觀。海岸防風林具有防沙、保護農田及人為設施的用途,對於常受到季風、颱風及鹽霧侵襲的臺灣西北部沿岸地區具有甚高的防護作用。然而,現今桃園縣沿岸防風林因海岸線、沙丘的內移及土地利用的改變,使其發展受到影響。為瞭解桃園海岸地區土地利用之變遷,並預測未來的發展狀況,本研究利用地理資訊系統分別建置1978年、1994年及2004年當地土地利用的空間分布,並應用馬可夫模式,分析土地利用的變遷情形,進而探討在不同土地轉移之情境下,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
  • Item
    都市邊緣農村地景破碎化研究
    (國立臺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地政學系, 2012-11-01) 李素馨; 林敬妤; 吳治達 
    自2000年台灣通過農業開發修正條例,正式開啟農地自由買賣的紀元後,農村地景受到了極大的衝擊。為探究農村地景破碎化的問題,本研究以宜蘭縣三星鄉尾塹村、大洲村、大義村為研究區域,利用馬可夫模式預測未來地景變遷,並透過地景指標分析地景格局的變動,以探討農村地景破碎化的情形、因素及影響。研究結果有幾項發現:(1)1987-2009年間,農地為本區之地景基質,但比率逐年下降,若以2000-2009年之開發速度持續開發本區,迄2054年建地將取代農地成為本區最主要之土地利用方式。(2)1987-2000年時因道路網絡的建構,本區處於「分割」之破碎化階段,然至2000-2009年間,受到建地群集擴張的影響,致使本區之破碎化現象呈現「消散」並趨於「收縮」之形式。(3)由於2000-2009年之建地增長率較高,且其地景破碎化情形更形劇烈,故可判斷,農業政策對農村地景變遷具有影響力。(4)1987-2009年期間地景破碎化持續加劇,農村地景逐漸轉變成城郊地景類型,隨著農地急速消失,農產供給的匱乏將成為未來之隱憂,文化服務、調節服務、維持服務等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亦將隨著農村地景的變遷而受到損害,建議相關單位應予重視。
  • Item
    運用馬可夫鏈模型與細胞自動機理論模擬植生復育之研究
    (地理學系, 2006-11-??) 張政亮; 張瑞津
    植被是全球陸域最具規模的地表景觀,而植被覆蓋率的空間型態變化常受人類社經活動與自 然環境等因素的衝擊而有所影響,因此探其變遷與演育歷程,對土地規劃、災害防治與生態保育, 都有一定程度之助益。隨著科學知能的進展,許多新的技術與方法也逐漸運用於植被變遷與空間 分析的研究領域,因此本文選擇921 地震後地貌破壞十分嚴重的南投九九峰地區進行研究,文中 先運用1999 年3 月(921 地震前)、1999 年10 月(921 地震後)、2002 年11 月、2005 年11 月 等四期的SPOT 衛星影像,分析常態化差異植生指數(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 之變異,作為植物覆蓋率、崩塌裸地及植生復育等變遷之判釋;接著以地理資訊系統(GIS)軟 體為分析工具,來探究影響研究區地表植被復育的機制與原因;最後結合馬可夫模式與細胞自動 機之理論,進行模擬及分析,來瞭解九九峰地區植被變遷的空間分布與意涵。歸結研究成果顯示: 1.藉由遙測與GIS 之分析得知,1999 年921 震災前NDVI 影像呈現顯明之淡白色澤,顯示本區之 綠色植被繁茂;921 後大量的地形崩塌,裸露地取代植被,九九峰地區內NDVI 反逆成一片闇黑, 80%地表均呈裸露狀態,說明地景破壞之劇烈,惟經過一定時間之生養,研究區內的NDVI 由幽 黑轉灰白,代表植物漸趨生長覆蓋,以2002 年為例,草地植被覆蓋達60%的比例,到了2005 年 草地植被進一步生長成茂密樹林,六成以上之地表林相已恢復往昔常態;2.植被生長與地表景觀 復原程度深受高度、坡度與坡向等地形因子的影響與控制;3.相較而言,結合基於細胞自動機理 論的馬可夫預測模式比隨機決定的馬可夫預測模式能更合理與有效地模擬本區植生復育與地景變 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