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清代初期臺灣方志的風景選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14-06-01) 盧建成; 陳國川 
    人類探索空間的歷史,幾等同於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不同時代的社會對於生活空間,會有不同的觀點,並衍生出不同的風景選擇。本研究嘗試透過新文化地理學的觀點,以清代臺灣大量的方志八景與八景詩圖創作為研究素材,探討清代政府統治臺灣初期,在各地所選擇與詮釋的臺灣風景及其意涵。研究發現,清代初期臺灣的風景選擇過程中,有其一定的邏輯與模式。首先,在各地編纂的方志中,依其行政轄區選定風景,透過八景的空間位置分布,可以用來宣告疆域;其次,透過詩文創作,將臺灣這塊陌生的土地、風景,逐漸納入漢文化的系統,強化社會對土地的認同。再者,從遊宦文人的創作中,也可以看出清代初期臺灣社會對於這塊新納入清帝國的土地,由剛開始的觀奇逐漸轉為認同與展現自我的態度演變。
  • Item
    從甘蜜園至橡膠園
    (中央研究院 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2013-06-01) 白偉權; 陳國川 
    本文主要探討19 世紀中至20 世紀初,馬來土邦柔佛(Johor)產業 地景從甘蜜(Uncaria gambir)、胡椒園到橡膠園的轉變過程。 研究分別從全球、區域、地方三種不同尺度來釐清影響地景變遷的 動因。就全球尺度而言,柔佛產業地景的轉變源於殖民主義與資本主義 下的市場需求。區域尺度中,統治者和資本家透過改變全柔佛既有地景 來回應世界市場的需求。在地方上實際參與地景形塑的,則是園坵內的 管理者和底層勞工。 華人及歐洲資本分別於19 及20 世紀主導全柔佛產業地景的塑造, 促使華人港腳(Kangkar)及歐洲大園坵分別成為不同時期的重要地景。
  • Item
    桃園都市景觀的詮釋
    (地理學系, 2002-11-??) 廖依俐
    景觀是一種社會的產物,也是一種意識型態的觀念,具有強烈的象徵性意義。都市在人類的發展歷程當中,不僅僅是經濟生產的重心,更具有延續歷史文化的作用。本文透過桃園市市內的兩大景觀:景福宮和巨蛋的分析,進一步論述在都市中普遍存在缺代認同感及地方性模糊的問題。 景福宮為在地社群漳州人所興建,見證桃園市都市發展的興起與桃園臺地中地地位的建立。在這樣的過程當中,桃園地方性的意涵也透過在地社群以景福宮為生活脈動意義的中心而更加落實。而其建構的神聖空間在面臨世俗化的強人壓力之下,從一個代表原鄉地緣的神聖空間,發展、擴張為涵攝公共領域權力的政治空間到近來成為一個純粹以居住在桃園市內-在地的神聖空間。而地方政府國際化的想像及現代科技技術配合,所構建號稱全國第一的巨蛋,也是一個饒富意義的論述場域。地方政府期許透過新都市體育休閒活動空間所凝聚的聚寶盆效應,作為都市自我認同的指標,以及躋身國際化都市的入場券。然從其建築的外型和使用的情況、舉辨的活動可以發現到,「巨蛋」模糊了建築與在地社會之間有意義的連結,透過商業的符號、支配性的利益空間抹煞了有意義的文化、歷史經驗,呈現出非歷史性、非文化性的建築普遍化。當再地民眾無法透過自己的行動來經驗一個景觀時,雖其以雄偉、壯觀的姿態矗立在地表上,但卻缺乏認同的歸屬和地方感的呈顯。 在面臨都市空間日趨多元的當代,在不同地點中,能結合在地居民日常生活的律動、貼近日常生活經驗,才是充滿意義的中心,人心的漂迫才能找到歸宿,尋回存在的中心性。
  • Item
    德國巴伐利亞的地理教育
    (地理學系, 1997-11-??) 陳富美
    地理是自然、經濟和社會以及不能忽略時間特殊事件的學科。地理教育使學生明瞭我們地球上多方面的空間結構,而造成自然空間的特徵和變化,是經過人類一連串連續作用產生的現象。瞭解地球表面自然力和時時刻刻演變,轉變過程而呈現出法測。學習以人為利用和區域價值評估的觀點,來解釋地表的演變,地表空間和文化空間差異的認識,工業國家和發展國家空間價值問題。地理教育使學生明瞭人與自然相互關係;互相依賴,也產生危機,而努力求得正面關係,以及自然和環境保育。地理學科中心問題之一,是日益減少的資源,及經人類日益損害的自然,已影響人類的生活。地理教育,培養學生對環境的自覺和對區域愛護之負責態度。地理課程,在學習技術上,特別重要的是地圖的使用,幫助於學習複雜事實現象,建立明確觀念。此外,考察是必需的地理課程,訓練學生正確而且詳細的觀察能力,敏捷而且熟練的做事方法,對景觀的組織分析,和重要的空間結構,在實際活動中,明確記載,使學生的經驗和學習過程,更順利而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