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4
  • Item
    閩南語「得」字的語法功能及其歷史來源
    (東吳大學中文系, 2014-05-01) 郭維茹
  • Item
    臺灣閩南語非趨向性「來」、「去」之研究
    (華文世界雜誌社, 2011-04-01) 郭維茹
    本文探討閩南語「來/去+VP」格式中「來/去」非表趨向的用法,採用生成語法輕動詞的觀念來分析「來/去」的兩種虛化表現。「來/去」本指以說話者所處時空為基準的向心或離心位移,其指示特性和具有終點義素的兩項語義特質決定了「來/去 + VP」的語法化方向。「來/去」在此結構中的虛化進程可表示為: 「來/去」:指示性的趨向動詞 > 「來1/去1」:輕動詞,指定施事主語,表示座落 > 「來2/去2」:輕動詞,無指定論旨角色功能,表事態的發生,表示座落。 「來2/去2」具有表事態實現的語法意義,但不能跟情態助動詞、完成體標記、動相補語劃上等號。
  • Item
    上古漢語伴隨動詞的語法化探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1-12-01) 王錦慧
  • Item
    論「V到」結構的歷史發展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2013-06-01) 王錦慧
  • Item
    「言談與語法」研究的近況
    (漢學研究中心, 2000-12-01) 畢永峨
    言談與語法是功能學派語言學的一支,主張語言內部結構會受言談層次的因素影響。一般言談中所使用的語言形式會受到認知及交際因素的鼓勵或牽制,而語法就是日常言談中那些一再被重複使用的語言形式而已。本文討論一些言談與語法學者所探出的觀念,回顧最此學說的理念處理漢語的一些研究,並簡略提出幾條未來研究的可行路線。
  • Item
    臺灣閩南話Anne的言談功能
    (Department of English,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002-06-01) 張妙霞
    本文探討台灣閩南話口語對話中指示詞「按呢」(anne)的言談功能。所採用語料長度兩小時,共計394例「按呢」。結果顯示,「按呢」用法包括:一、基本指示詞語義;二、言談結構功能;三、互動功能;四、句尾助詞。在句子的局部層次上,「按呢」具有強調緊臨述語的訊息內容的功能。當出現於子句交界處時,「按呢」標示子句間推論,連續,或因果的關係。當「按呢」出現在某言談單位的起始或結束處時,分別具有引介及結束該言談話題的功能。當出現在答覆句時,「按呢」主要表達話者對前一談話者言談內容的注意,因此主要為互動功能。這些不同層次的功能及不同層次的語義的變化顯示「按呢」在某些情境下已由一指示詞虛化為一言談詞。
  • Item
    隱喻化及轉喻化
    (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2009-06-01) 張妙霞
    本文研究閩南語意願動詞「愛」與「卜/欲」的歷史語意演變。本文語料包含明清時代歌仔戲文,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歌仔冊,以及當代閩南語口語自然語料。結果顯示,「愛」與「卜/欲」的語意演變可以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為界限,分為兩個階段:明清用法及當代用法。自明代迄今,「愛」最主要的語意為表達喜好,意願,或希望。在明清時代,「愛」亦可標記未來可能發生的動作或事件;然而,「愛」所指的未來事件僅限於不利談話者的事件;此用法在十九世紀末逐漸消失。現代閩南語中,「愛」發展出表達『需要』的語意;此功能用於標記後接的動作;同時,此動作通常是一般人所認同需要去從事的活動或動作。明清時代的「卜/欲」主要有七個用法:欲望/意願/希望,未來,過度,需要,接近,以及條件。在現代閩南語中,『欲望』的語意已少用於對實物的想望或需要,而主要用於後接主事者所欲從事的動作。以上「愛」與「卜/欲」的語意變化可說是受到隱喻化及轉喻化的交互作用所產生的演變。隱喻化主要促成「愛」與「卜/欲」由喜愛具體事物到從事某活動的意願;在此同時,「愛」與「卜/欲」也從動詞轉換為近似助動詞的用法。此外,「愛」與「卜/欲」也演化出『未來』的語意。轉喻化則主要促成因語境強化而形成的語意:過度(卜/欲),需要(愛與卜/欲),接近(卜/欲),條件(卜/欲),以及不利談話者的未來事件的標記(愛)。
  • Item
    Minimization, Conversational Inference, and Grammaticalization in Taiwanese Southern Min
    (英語學系, 2002-06-??) 李櫻; Ing Cherry Li
    本文探討言談語用因素在當代台灣閩南語語法化過程中的運作,指出Levinson (1987)的簡約化為極有力的運作原則,它常驅使交談者選用較為簡短的、語意廣泛的語言形式,再經由換喻(metonymy)推衍而產生語用隱涵,而後 並俗成化、語法化而為結構部門中新的語意、語法性質。根據實際語料的分析,台閩語中新近出現的語尾助詞用法,如kah、li、koh、kong等,均基於 簡約原則的運作,分別由到、你、閣、講等詞的典型出現語句之刪略而來。交談語料同時顯示,這種簡約化的語句刪略之動因,乃是基於話輪快速轉換中交談者認知 能力的限制,以及社會互動中禮貌原則的運作。
  • Item
    From a Motion Verb to an Aspect Marker
    (英語學系, 2002-06-??) 王富美; Leslie Fu-mei Wang
    過一直以來被視為多義詞 (polysemy), 其語意表徵包括動詞、名詞、結果補語、及經驗貌標記等。本文試圖以過的中心語意 (core meaning) 為基礎, 輔以形象圖式 (image schema)、隱喻延伸 (metaphorical extension)、及縱剖 (profile)等, 來分析過的數個語意間如何轉換和相互連接。 文中並將特別討論V-得/不-過來/過去 (如: 轉不過來, 說得過去) 的語意結構, 對過來/過去的選用提出一合理的解釋。 此外, 也將針對過的語法化 (grammaticalization) 現象進行探討。
  • Item
    Discourse Functions of Anne in Taiwanese Southern Min
    (英語學系, 2002-06-??) 張妙霞; Miao-Hsia Chang
    本文探討台灣閩南話口語對話中指示詞「按呢」(anne)的言談功能。所採用語料長度兩小時,共計394例「按呢」。結果顯示,「按呢」用法包括:一、基 本指示詞語義;二、言談結構功能;三、互動功能;四、句尾助詞。在句子的局部層次上,「按呢」具有強調緊臨述語的訊息內容的功能。當出現於子句交界處時, 「按呢」標示子句間推論,連續,或因果的關係。當「按呢」出現在某言談單位的起始或結束處時,分別具有引介及結束該言談話題的功能。當出現在答覆句時, 「按呢」主要表達話者對前一談話者言談內容的注意,因此主要為互動功能。這些不同層次的功能及不同層次的語義的變化顯示「按呢」在某些情境下已由一指示詞 虛化為一言談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