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1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不同尺度空間插值法進行人口分佈推估的比較研究(2021) 林庭嘉; Lin, Ting-Jia近年來,雲端運算及物聯網應用技術的進步對於社會經濟、醫療公衛、自然科學等領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幫助。隨著政府開放資料(open data)之推廣應用,各類型的資料透過加值與開放應用,創造出更多跨領域的應用成果。然而,伴隨豐富且多元的應用對於數據的解析度要求更高,常常會遇到小尺度數據缺少亦或者沒有更細緻的調查數據等問題。因此透過現有的數據經空間內插方式,進而得到更細緻的資料應用。本研究以戶籍人口分佈資料作為驗證對象在不同尺度下進行空間內插推估分析,搭配與戶籍人口關聯之建蔽率、容積率、樓地板面積等作為推估的輔助資料以此建立人口推估的模型,進而得到更細緻的建築物層級之戶籍人口分佈。研究目標:建立不同尺度下對於人口分佈的推估模式,並找出與戶籍人口關聯之變數,並提供小尺度的單元在戶籍人口上的推估模式。研究成果顯示:變數中樓地板面積、容積率對於戶籍人口有顯著的相關性,運用地理加權回歸對最小統計單元之戶籍人口推估出建築物層級的戶籍人口分佈,並經過交叉驗證在建築物尺度下推戶籍人口數其推估相對誤差的準確度平均值為3.554766(人)。Item 台北都會區都市人口變遷之研究(2010) 蔡金惠; TSAI CHIN HUI台北市為台灣政治、經濟、人口的核心都市,然透過各項交通建設的興建,強化台北市與鄰近市鎮的互動,因此單以台北市來看其人口變遷狀況略嫌不足,故本文以台北都會區為研究範圍,且以「里」為單位進行資料分析單元,較以往以鄉鎮市區為研究單位更能了解探討自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後,其人口空間變遷狀況。 首先建立1966-2008年台北都會區內各村里人口屬性資料庫,再者,數化其早年具村里界的行政區圖以建立村里空間資料庫,最後藉由地理資訊系統的整合以進行鄉鎮市區人口成長率、村里人口規模及村里人口密度等空間分析與繪製人口密度迴歸圖、人口密度等值線圖等空間統計分析,了解歷年來台北都會區人口空間變遷狀況。 故所得研究結果為:1、台北都會區居民居住型態由「首要型」轉為「中地階層式」發展,驗證Friedman『核心-邊陲』模式所言,大都會區都市-工業擴張,使都市成長並影響周圍地區。2、人口密度的空間分布,符合「離市中心愈遠,人口密度愈低」的理論,但卻不似歐美那樣出現郊區人口密度高於市中心、市中心空洞化的現象。3、台北都會區人口空間變遷為,1989年前,以淡水河起點之板橋市江子翠附近為主,特別是右岸的台北市等人口聚集區,而後都會發展逐漸向其中、上游擴展;1990年時,以河岸附近呈圓形都市發展型態;1998年後,人口以淡水河為軸心往東北方、北北西側、西南方發展,呈現三角形的擴展型態。4、其都市人口空間擴展特色為呈帶狀、走廊帶空間分布,缺乏可辨識的邊界,屬多核心且以交通運輸為主的都市。Item 活動構造地形判釋及資料建置分析(I)(2005/03-2005/12) 沈淑敏; 張瑞津; 楊貴三; 林雪美; 林宗儀活動斷層之再活動是造成本島重大自然災害的肇因之一,中央地質調查所已經公布全島42條活動斷層,並整合各種地質、地形、地球物理、測量的方法繼續研究,以提供未來研擬地震減災或防災政策時的堅實科學基準。為求更全面的掌握本島活動構造(包含活動斷層、活動褶皺及地形面的傾動與線形)之分布與特性,有必要全面性的進行第四紀地層區的活動構造調查研究。由於活動構造(以活動斷層為主)容易在第四紀地形面上留下線形、崖、漥地、隆起、斷錯等變位地形,在諸多調查方法中,利用立體鏡在航空照片立體像對上判釋變位地形,可謂最為簡便與經濟者。本計畫擬進行兩年,第一年進行北部及中部地區,第二年則進行東部及南部地區。本年度計畫目標為:(1) 完成研究區構造地形特徵之判釋,編繪構造地形特徵分布圖;(2)建置一系統性的活動構造地形判釋GIS資料,提供政府機關及社會大眾有關活動構造的資訊。航照地形判釋原則和圖徵、屬性表之規劃首先參考日本活斷層研究會(1980、1992)之作業規範,並將依地調所需求加以修正。Item 台灣日治時期遊記的文化脈絡-空間資訊系統於旅遊文學研究的開拓(2014/08-2015/07) 林淑慧旅遊具空間移動的特性,遊記呈現作者與時空情境的關聯。台灣日治時期遊記的研 究包涵風土再現、記憶及認同、帝國與殖民心理機制、飄泊與離散等概念,呈現跨領域 的延展性。因遊記牽涉移動所引發的文化差異觀察及論述,且常藉由刊物的登載而傳播 至知識階層,故頗具研究價值。資料庫提供旅遊文學研究者豐盈的素材,因而易於發掘 新議題,並有助於探索的深化。又藉由空間資訊的分析,常激發人文研究者拓展跨領域 的視野。研究方法以兩大面向為主:(一)文本空間的數位交叉比較;(二)開發旅遊 文學圖資系統。應用空間資訊系統比較文本的共性與殊性,藉此得知台灣日治時期聚落 或地貌的演變,並與遊記的文字敘事相映比較,再現文學地理的脈絡意義。至於開放性 的圖資系統,則提供人文領域研究者分析文本的外緣背景與文本空間性比較之用。期望 文學地理資訊系統(LGIS)的建置與應用,將具體影響旅遊文學研究的面向。Item 活動構造地形判釋及資料建置分析( II)(2006/01-2006/12) 沈淑敏; 張瑞津; 楊貴三活動斷層之再活動是造成本島重大自然災害的肇因之一,中央地質調查所已經公布全島42條活動斷層,並整合各種地質、地形、地球物理、測量的方法繼續研究,以提供未來研擬地震減災或防災政策時的堅實科學基準。為求更全面的掌握本島活動構造(包含活動斷層、活動褶皺及地形面的傾動與線形)之分布與特性,有必要全面性的進行第四紀地層區的活動構造調查研究。由於活動構造(以活動斷層為主)容易在第四紀地形面上留下線形、崖、漥地、隆起、斷錯等變位地形,在諸多調查方法中,利用立體鏡在航空照片立體像對上判釋變位地形,可謂最為簡便與經濟者。本計畫擬進行兩年,第一年進行北部及中部地區,第二年則進行東部及南部地區。本年度計畫目標為:(1) 完成研究區構造地形特徵之判釋,編繪構造地形特徵分布圖;(2)建置一系統性的活動構造地形判釋GIS資料,提供政府機關及社會大眾有關活動構造的資訊。航照地形判釋原則和圖徵、屬性表之規劃首先參考日本活斷層研究會(1980、1992)之作業規範,並將依地調所需求加以修正。Item 活動構造地形判釋及資料建置分析(I)(2005/03-2005/12) 沈淑敏; 張瑞津; 楊貴三; 林雪美; 林宗儀活動斷層之再活動是造成本島重大自然災害的肇因之一,中央地質調查所已經公布全島42條活動斷層,並整合各種地質、地形、地球物理、測量的方法繼續研究,以提供未來研擬地震減災或防災政策時的堅實科學基準。為求更全面的掌握本島活動構造(包含活動斷層、活動褶皺及地形面的傾動與線形)之分布與特性,有必要全面性的進行第四紀地層區的活動構造調查研究。由於活動構造(以活動斷層為主)容易在第四紀地形面上留下線形、崖、漥地、隆起、斷錯等變位地形,在諸多調查方法中,利用立體鏡在航空照片立體像對上判釋變位地形,可謂最為簡便與經濟者。本計畫擬進行兩年,第一年進行北部及中部地區,第二年則進行東部及南部地區。本年度計畫目標為:(1) 完成研究區構造地形特徵之判釋,編繪構造地形特徵分布圖;(2)建置一系統性的活動構造地形判釋GIS資料,提供政府機關及社會大眾有關活動構造的資訊。航照地形判釋原則和圖徵、屬性表之規劃首先參考日本活斷層研究會(1980、1992)之作業規範,並將依地調所需求加以修正。Item 以物件導向方式整合地理資訊系統及分析模式(1995/08-1996/07) 周學政Item 簡確評估法應用於山崩敏感區推估之適宜性研究--以花蓮清水溪流域為例(中國地理學會, 2006-06-01) 黃麗津; 張國楨; 李思根; 李錦發桃芝颱風造成花蓮大興部落空前災難,人與大自然如何和諧共處,永績的土地利用乃成當前嚴肅面對的課題。本研究試就行政院農委會公布之水保技術規範的評估指標—簡確評估法,並以三種不同土地單元為素材,應用GIS與DTM之室內分析,了解花蓮清水溪流域之潛在山崩敏感區的基本特性,並配合野外實察加以相互印證,得出各山崩敏感度推估指標之差異性與適宜性,作為嗣後推廣應用和經營管理之參考。Item 地理資訊系統應用於民宿設置之研究(崧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2013-01-01) 蕭登元; 郭乃文; 吳勉勤; 郭書吟; 許譽耀; 曾露儀Item 臺北市醫療設施分佈之地理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06-11-01) 歐陽鍾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