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1
  • Item
    身體、隱喻與轉化的力量--論莊子的兩種身體、兩種思維
    (國立清華大學, 2014-06-01) 劉滄龍
    尼采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 對「身體」與「隱喻」的思考,和當代西方哲學的相關討論有許多呼應之處,近來當代中國哲學的詮釋也陸續出現相關的論述。本文將順著此一思考取向來解讀莊子 (368-288 BC) 思想,並且探討「身體」、「隱喻」所涉及的自我轉化問題。 尼采對「生命身體」(Leib) 與「個體身體」(Körper) 所作的區分,隱含著隱喻思維與概念思維兩種不同的思考與生活方式,本文嘗試借用此一區分來詮釋莊子的自我轉化。「氣」是莊子思想中的根本隱喻,在氣的隱喻思維中,「個體身體」突破了概念思維的拘限,得以自我轉化並通向「生命身體」。對莊子來說,生死即是身體形式的轉化歷程。「氣」與「物化」的思想是透過隱喻思維而展開的自我轉化工夫,它具有批判概念思維的轉化力量。雖然總體而言莊子推崇的是隱喻思維,然而筆者發現他並未忽略隱喻思維與概念思維之間存在「不一也一」的關係,正如「生命身體」與「個體身體」的雙重身分雖有主從之別,卻不可偏廢。值得注意的是,若要突出莊子氣與身體的思想中的內在異質性、批判性,以「一」化「異」的解讀將很難開發莊子批判性的向度。據此,本文試圖闡明隱喻思維和概念思維間具有內在的同構關係,莊子洞見及此,以隱喻之思來吸收與轉化了惠施 (370-310 BC) 的概念思考,並反映他無意棄絕概念之思。
  • Item
    自然與身體---一個跨文化的論述-在天地之中的安居---儒家的身體空間
    (2005/08-2006/07) 潘朝陽
    儒家的道德倫理不是抽像但理之心性論上的倫理學,而是具現在生活世界的 實踐之道德倫理。在原始儒家和宋明新儒家的經典中,在在滿盈著儒者以生生之 仁而安居於道德性之生活世界的倫理詮釋。 以生活的實踐而將道德體現在世界,這是直接以承載生生之仁的創造真幾之 身體而彰著拓現為人文與自然和諧一體的空間的。 這樣的經典言說以及詮釋,充分顯諸古代儒家的重要典冊,如《尚書》、《易 傳》、《論語》、《孟子》以及漢初集結整理創作而成的大小戴《禮記》(包括《大 學》、《中庸》)之中。 原始儒家以身體彰著人文與自然和諧一體的空間,孟子說: 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 性不存焉。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 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孟子盡心】 此即指出主體良知本心通過身體的道德實踐而建立了儒者生活世界的空間中 心。在孟子,良知不是心性主觀上的孤明自昭,而應該是仁體之德普施於天地, 使自然天地成為道德真幾之神化空間。這樣的精神,周遍在《孟子》各篇章中。 事實上,在古代原始儒家的典籍裏,均通貫著類似孟子的身體空間觀;道德 實踐的身體空間論述,總是以「以心著身-以身著心」的雙迴向結構來表達呈現 的,此在在可於經文中尋獲。 一般以為儒家只向心性內在講論道德,這是長久以來的誤解。 宋明儒家從周濂溪創述〈通書〉、〈太極圖說〉;張載創述《正蒙》;大程子創 述〈識仁篇〉、〈定性書〉以降,正面積極地吸收消化了《易傳》、《中庸》、《論語》、 《孟子》而建立了儒家道德主體實踐具現的生生永續之生活世界實踐論;其等以 「氣」之共同術語而表述了傳承自原始儒家的身體空間觀。 小程子和朱子雖然有別於「縱貫型逆覺體證」的周、張、明道而建立了「靜 涵靜攝」之理氣二分、心性二分型的用敬涵養的工夫論,其身體性,反倒由於他 律型道德之作用而更形突顯,特別是朱子通過其強烈的實在論人格所建立的身心 修持,在嚴肅中更顯身體空間的道德型緊張張力。 陸象山和王陽明雖然特別表顯「心」之能動和靈明,以「氣」而綰合物質和 精神為一的「生幾力」(Vital Force)之詮釋系統不積極呈現,但主張以道德性之 心而光輝身體,並以此道德光昭之身體來體現生幾洋溢的生活世界,這一點儒家 睿智,卻是十分清楚的。 身體空間依海德格,是「天地神人四位一體」而安居於空間中的,換言之, 人是以其身體在空間中和天地、神明相照面互為存有而才獲得心安。其實,這樣 的存有性實踐,在《禮記‧禮運》中已早於海氏兩千年而已有所論述,其曰: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故天秉陽,垂日 星,竅於山川,播五行於四時,和而後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 …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故聖人作則, 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柄,以日星為紀,月以為量,鬼神以為 徒,五行以為質,禮義以為器,人情以為由,四靈以為畜。… … 故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講信修睦而固人肌膚之會、筋骸之束也,所以 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達天道、順人情之大竇也。… 依此,〈禮運〉實已指出儒家是以道德倫理之身體實踐於生活世界而建立了天地 神人四位一體安居的空間。基本上,此原理通貫於原始儒家和宋明儒家的思想 中,形成儒家的身體空間論述。此種道德主體型之身體空間觀有別於道家虛無自 然之身體空間觀;亦有別於佛家般若真如之身體空間觀;儒家是參贊執有而以身 體融入天地;道佛兩家則以無執放開而忘卻身體於天地。 熊十力先生以易傳乾元性海的觀點開啟當代新儒家的生生創建之存有論;牟 宗三先生亦以「創造性原理之乾」與「終成性原理之坤」的雙元並建之存有論詮 釋而建構了當代新儒家的道德真幾之本體宇宙論;兩者均從孔孟原始儒家和宋明 新儒家一脈相傳接了以身體具現道德於天地而安頓自然、人文和鬼神之根本身體 空間觀傳統。 關於儒家身體觀的專著不多,近年以楊儒賓、黃俊傑為深造有得。 筆者以「在天地之中安居-儒家的身體空間」為題,嘗試以文本詮釋的進路, 處理古代和當代儒家的身體空間觀。 第一期, 將詮釋周漢時代的原始儒家,並以《禮記》為文本聚焦。 第二期, 將詮釋宋明時代的新儒家,並以張載和船山二家的文本聚焦。 第三期, 將詮釋當代新儒家,並以唐君毅先生的文化哲學之文本聚焦。
  • Item
    過度/過渡
    (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 2010-06-01) 蘇子中
  • Item
    張賢亮小說中知識分子的身體/心靈史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2012-06-01) 石曉楓
    本文以張賢亮〈初吻〉、〈綠化樹〉及《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合為《感情的歷程》)為主要探討文本,剖析小說中知識分子的身體/心靈史。除前言及結語外,文分三節,首節「勞動的改造與新人的鑄成」探討張賢亮小說中關於政治對身體的規範,以及孱弱/強壯身體的對照,接受勞改的資產階級右派分子,必須在勞動的參與中得到啟示,但此理想的轉化進程是否已真正完成?其實甚為可疑。二節「情欲/政治的激情與獻身」則論述小說中如何展示情欲的萌動與昇華,如何藉由性愛與政治的互涉,表現出知識分子最終的抉擇。三節「知識分子的身/心辯證」則闡釋主角在食、色、死亡思考中的反省,並對張賢亮小說裡所流露的知識分子心態進行剖析及討論。 本文最後指出張賢亮小說中的身體書寫,依然侷限於理性與感性、靈魂與肉體的二元對立狀態,並認為理性、靈魂絕對高於感性與肉體。他對身體的描繪固然大膽,但整體而言,在主題及思想內涵上卻遵循著馬克思主義路線,並表現為對體制的服從。然而張賢亮開啟了知識分子對於身體欲望的思考,也能與日後的身體性愛書寫,形成更饒富意味的對照,此為其「唯物論者的啟示錄」系列最大的意義所在。
  • Item
    文革陰影與瘋癲書寫——余華早期小說中的身體奇觀
    (中國現代文學學會, 2010-12-01) 石曉楓
    余華早期以文化大革命為背景的先鋒創作有中篇小說〈一九八六年〉及短篇小說〈往事與刑罰〉,本文進行其中人物所展現的身體、刑罰、暴力與瘋癲書寫研究。除前言外,文分三節:「肉身悚懼:歡與無歡的往事魅影」;「肉身懲罰:想像與現實的交相煎逼」;「肉身覺醒:在死亡中遠離瘋癲」。首節由文革往事對於人物的心理影響論述。二節主要鋪展在文革陰影的籠罩下,倖存者以想像的施刑及自虐式的刑罰,經歷往事的心理重演,其表現實為歷史肉身的銘刻。而凡此刑罰暴力的展演,卻遭到大眾冷漠的對待,現實世界裡忘卻歷史創傷的群眾,是否已形成另一種瘋癲心理?三節再由小說人物的結局安排,顯示在余華的創作意念裡,往事的提醒是必要的,否則身體終將以死亡獲得最後的救贖。
  • Item
    蘇童文革小說中的身體書寫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2010-07-01) 石曉楓
    蘇童的《河岸》以少年視角表現文革敘事,形成冷酷色彩與荒誕之特質,此種荒誕特質尤其展現在身體的書寫上。本文分由「河與岸的關係:從愚人船說起」、「看與被看:身體的自主與非自主權」、「慾望與懲罰的交鋒:少年庫東亮的身體焦慮」以及「革命血統認證:身體的固著與脫逃」四節,論述《河岸》裡的身體書寫。首述放逐的身體懲罰、鎮民對於船民所執行的集體規訓、母親對父親所進行的私人規訓;次言女性身體所受集體眼光的審視及其歸屬權;再論少男成長的身體焦慮、愛欲苦惱,以及慾望的公眾檢閱、規訓的轉化等;最後回歸「愚人船」意象,論述父子血緣認證的問題。文末指出《河岸》是一則政治與欲望的身體寓言,庫家父子正是以「正義懲罰」與「情欲懲罰」之名,被施予身體的放逐。
  • Item
    隔絕的身體/性/愛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2012-06-01) 石曉楓
    本文集中由「身體」角度,闡發《小團圓》裡主角九莉的成長創痛、母女關係與性愛觀,藉此剖析張愛玲對於女性身體的感知與書寫。除前言以外,第二節「成長傷痛與疾病書寫」,主要論述父權家庭對於九莉封閉性格的養成;第三節「一個無所不在的注視」,寫九莉的戀母∕懼母∕怨母情結,以及母女間惡∕恨∕愧的身體接觸與感知;第四節則以「性的惘惘威脅」為題,剖析女性身體的性體驗;第五節「愛的專一想望」,析論九莉對於愛的渴望與所受傷害。本文較為著意的兩項論點,一在於提示讀者,相較於邵之雍,《小團圓》裡的母親蕊秋其實更是無所不在的存在;二在於指出,由於受到母親及社會眼光的規訓與約束,九莉對於性的態度並非全然自主而愉悅,其中也包含著冷淡與恐懼。全文最後歸結出《小團圓》裡所書寫的主題,正是在隔絕的身體∕性∕愛裡的九莉,對於親情與愛情永遠的等待。
  • Item
    林白、陳染小說中的家庭變貌及意義論述──以女兒書寫為觀察核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04-10-01) 石曉楓
    對於以「私小說」形式崛起於大陸文壇的女作家林白、陳染,論者向來關注者,為其小說中所呈現的情欲書寫與女性意識。本論文意圖從另一角度出發,檢視在少女成長經驗的書寫中,林白、陳染所刻畫的家庭樣態、父/母女互動關係;並梳理其間錯綜複雜的親子情感,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家庭變貌,從而透視此種書寫對於傳統親子關係與家庭功能的顛覆。並由此推衍出二人的小說書寫,具有家庭空間向內推移、「國體」想像過渡至「身體」展演,以及後現代情境表現的歷史意義。
  • Item
    Resonant Noise
    (英語學系, 2001-01-??) Frank W. Steven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