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2
  • Item
    朱子格物之心性理論與工夫義蘊的再探討
    (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儒學研究中心, 2009-07-01) 黃瑩暖
  • Item
    朱子論《中庸》「未發」之義及其工夫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文學研究所, 2007-06-01) 黃瑩暖
    本文旨在對朱子詮釋《中庸》首章之「喜怒哀樂未發」義,作深入的析論,特別是針對中和新說後,朱子「未發」理論中的「知覺」意涵,有所釐清,而指出朱子於中和新說後,對於《中庸》所謂「未發」,並不只就喜怒哀樂情緒來立論,還以「思慮未萌,事物未至」與「知覺不昧」來詮解,但皆扣緊「喜怒哀樂」為「未發」之判準,以此自成完整的理路,也豐富了《中庸》「未發」的義蘊。對於當時學子由《中庸》「不睹、不聞」之語所引發的「未發時耳目見聞問題」,亦有清楚的辨析與獨特的見解。此外,本文亦由朱子所用以詮解「未發」之「知覺不昧」語,析解其「心之虛靈明覺的動能」義,並由此延申出朱子心性理論與涵養工夫型態的討論。
  • Item
    唐、牟論朱子中和新舊說之「心」義
    (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儒學研究中心, 2008-07-01) 黃瑩暖
  • Item
    從心性架構與格致工夫看牟宗三先生詮釋朱子思想之特點
    (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儒學研究中心, 2010-06-01) 黃瑩暖
  • Item
    朱子對禪宗「作用是性」說的理解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2005-03-01) 黃瑩暖
    宋儒對佛教的論議由形迹層面轉到思想層面,佛教的心性觀自然是論議重點。以朱子為例,他對佛教心性觀的批評以「用是性」說最多,但其理解與禪宗原意實不相應:不僅是禪宗,連象山與上蔡以身體知覺比喻本心良能的說法,亦被朱子視同禪宗之論與告子之說。其中原因的解析與相關思想內容的探究,是為本文撰述重點。
  • Item
    朱子對孟子心性觀及工夫論的理解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995-06-01) 黃瑩暖
  • Item
    朱子理解佛教「性空」義的檢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01-06-01) 黃瑩暖
    宋代新儒人物由於早年出入釋老的經歷,因此較能從思想內容上與佛教展開對話。其中,以朱子對佛教思想的探究最為深入,因此最值得注意。雖然如此,朱子的理解內容與佛教原義仍有差距。本文以「性空」思想為中心加以探究,發現朱子以「沒有天理內涵」理解「性空」,確非佛教「無自性」之意。朱子理解誤差的原因,在於從「性即理」的觀點來看佛教的「性空」,將佛教蕩相遣執的作用誤解為存有論的內容建構。雖然對佛教「性空」原義不契,但若就儒家以「道德」作為對性的實質規定,與佛教以「空」作為對性之執見的解消、不欲有實質內涵的建立而言,朱子「儒實釋虛」的分判大體上是不錯的;而據「虛」與「實」的分判來看儒學者者的工夫深淺,則表現出朱子對儒學的深心關懷。
  • Item
    從儒家的雙元對峙性論清代臺灣儒家的性質
    (國立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 2006-06-01) 潘朝陽
    儒家在理想層面,是德學雙全的君子,但實際上,歷代儒士集團中,一直存在無學敗德的小人,司馬遷《史記》已經特為此輩立了〈佞幸列傳〉。 本文主要是根據史籍所載君子與佞幸的鬥爭以及朱子被佞幸儒士迫害的史實來詮釋儒家的雙元對峙性。 儒家雙元對峙性在專制政治格局中,更被加強其內在矛盾,儒家原本是專制主的批判者,但佞幸儒士卻倒過來成為專制政體的維護者。 在清帝牢籠和壓制下,基本上,清代是一個儒家德學衰弱的時代,清代臺灣儒士大體上是專制政體中的佞幸儒士,本文舉數種清代臺灣的方志內容加以闡明。
  • Item
    四書講義(十六)格物致知之三
    (中國語文月刊社, 2008-09-01) 王基西
  • Item
    理學的知識論-朱子大學補傳
    (中國語文月刊社, 2000-07-01) 王基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