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從病痛到細/戲說哲理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2-12-01) 蘇子中
    從病痛到細/戲說哲理,亞陶終其一生,如同尼采般,都在與他身體的病痛周旋抗爭,但在此同時,卻又能夠將這些痛楚轉化成發人深省的「哲理」與對劇場與人生的反思與細膩觀察。對亞陶而言,病痛當頭的確讓寫作變得困難重重,但他發展出過人的耐力與毅力,積極擁抱病痛與磨難,並將其視為書寫與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總而言之,亞陶所受的病痛是他邁向細/戲說哲理與瘋狂書寫的通過儀式。他的病痛轉化為哲理的過程承襲了尼采生命哲學的風格,但他偏離了尼采,發展出其個人獨特的書寫風格與展演方式。可以確定的是,亞陶的受難與熱情(the passion of Artaud)支配了寫作的場景。本論文除將討論亞陶的受難與熱情,檢視亞陶作品中所展現的病癥效應與驅力外,也試圖說明亞陶的寫作場景是病痛、熱情、情感、身體及文字相遇互動的場域。在研究範疇方面,本文打算分析探討亞陶較不受重視的早期與晚期著作,以檢視其早期著作為引子,分析其晚期著作為主要的研究焦點,其目的不外乎重新標示一個亞陶研究的新範疇。本文想要論證的是:亞陶的書寫所表徵/癥的並不只侷限於病痛的症狀與意義,還包括病痛的感染力與情感力量,亦即病痛如何去感染、影響社會與文化,和如何被社會與文化所感染、影響。本論文並不打算從亞陶所痛恨的精神醫學或精神分析的觀點來檢視亞陶的創傷、病痛與書寫,而是從史賓諾沙情感論的角度出發,來感知亞陶的身體書寫與精神狀態,並進一步去探索從亞陶的病痛或瘋狂書寫所演繹的批評理論與哲學思潮,鋪陳亞陶著作的成就與影響力及建立以亞陶為軸心的思想系譜學。
  • Item
    記憶中的城市
    (國文學系, 1998-03-??) 朱雅琪
    作為一個直接以北魏洛陽城為處理對象的文本,《洛陽伽藍記》總是以其所具有的客觀描述特色而廣受注目。大多數的評論者或研究者皆認為,該書作者楊衒之已然「精確地紀錄」了北魏洛陽真正的實質空間。然而,這顯然是一個值得商榷的觀點,因為,不管書寫者是如何盡力地想要透過精確、而細部式的描繪技巧以模仿外在的世界,內存於書寫本身無從超越的限制,注定將使此努力徒勞無功。事實上,存在於衒之文本中的「洛陽」,從來就不等於真實存在過的北魏洛陽,而是一個「想像中」的城市,其有別於物質性的存在,而構成了另一種現實。透過回憶,楊衒之不僅操弄了書寫時空、藉之建構了一個永恆的北魏洛陽時空,同時亦開顯了其亟欲回到曾經存在、卻已永遠失去的理想世界的深層意欲。這篇文章寫作之目的首先即在揭露衒之文本寫作所具有建構性、以及其中所潛藏的判準與企圖。在此基礎上,筆者將進一步細緻地分析衒之操弄書寫時空之具體過程,以明瞭如此手法對建構記憶中的烏托邦城市、以及書寫者主體補償性期望之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