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1
  • Item
    宜蘭縣員山鄉農舍的分布與變遷
    (2012) 廖珊慧
    近年來全球人口快速增加,使得土地利用與地表覆蓋快速變化。而土地利用與地表快速的變遷對生態與人類資源將造成劇烈的影響,臺灣地狹人稠、人口密度高且山多平原少,優良農地相對稀少,為了維持國人糧食的自給性,需特別地重視優良的農田保護。然而,自民國八十九年農業發展條例施行修正後,開放一般民眾均可以自由買賣農地及興建農舍,威脅了國內優良農田的維持。國道五號雪山隧道於民國九十五年通車後,使得宜蘭納入大台北地區的一日通勤圈,加上國人生活習慣改變,嚮往田園生活,使得大量北部民眾到宜蘭購置農舍。宜蘭地區大量興建農舍的情形主要出現在宜蘭市、礁溪鄉、羅東鎮與員山鄉,尤以員山鄉申請的農舍為最多。農舍快迅且大量地在宜蘭地區出現,造成農田破碎化、獨立農舍的公共建設成本高,以及因水田減少而造成淹水的危機等問題,需特別注意農舍大量興建的現象。 本研究為了瞭解員山鄉農舍大量出現的情形,使用員山鄉歷年農舍的申請執照作為研究材料,並藉由正射影像圖資,在GIS軟體中對每一筆農舍進行地址對位。將員山鄉已申請使用執照農舍的所在位置與使用執照的內容匯整後進行分析,以瞭解員山鄉農舍的時間與空間分布特性。此外,進一步對農舍進行認定與分類,並探討各類農舍的時空分布特性。利用各類型農舍呈現出空間分布的區位差異,可分析區位差異的情形。最後將使用細胞自動機預測農舍的變遷,以瞭解員山鄉農舍未來的發展,提供未來農業與農地興建農舍政策上相關決策的參考。
  • Item
    自然和人為因子對南投縣和社溪流域之邊坡崩壞的影響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009-12-01) 劉盈劭; 沈淑敏 
  • Item
    臺北市都市發展對環境之衝擊
    (崧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2014-01-01) 顏啟峯; 張國楨 
  • Item
    地景指標與溪流水中硝酸鹽濃度關係之探討--以水里溪上游集水區為例
    (中華水土保持學會, 2012-06-01) 葉春國; 廖學誠; 詹進發; 黃正良; 薛美莉 
  • Item
    桃園海岸防風林時空變遷之研究
    (中華民國工程環境學會會刊委員會, 2013-01-01) 連美綺; 吳治達; 莊永忠; 廖學誠 
  • Item
    應用馬可夫模式分析桃園海岸地區土地利用變遷之研究
    (中華民國工程環境學會會刊委員會, 2011-01-01) 連美綺; 吳治達; 莊永忠; 廖學誠 
    在工業化過程中,臺灣沿海地區常被設置為工業區或開發區,桃園海岸地區即是一例,包括觀音工業區、大園工業區及大潭工業區等。工業區的設置雖然帶動地方的發展,創造就業機會,增加交通建設及房屋建築,但也改變了當地的生態環境,破壞海岸防風林及沙丘,惡化海岸自然景觀。海岸防風林具有防沙、保護農田及人為設施的用途,對於常受到季風、颱風及鹽霧侵襲的臺灣西北部沿岸地區具有甚高的防護作用。然而,現今桃園縣沿岸防風林因海岸線、沙丘的內移及土地利用的改變,使其發展受到影響。為瞭解桃園海岸地區土地利用之變遷,並預測未來的發展狀況,本研究利用地理資訊系統分別建置1978年、1994年及2004年當地土地利用的空間分布,並應用馬可夫模式,分析土地利用的變遷情形,進而探討在不同土地轉移之情境下,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
  • Item
    水里溪上游集水區土地利用與溪流水中硝酸鹽濃度關係之探討
    (中華水土保持學會, 2008-06-01) 葉春國; 廖學誠; 詹進發; 黃正良; 薛美莉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土地利用與溪流水中硝酸鹽濃度之關係,並以水里溪上游集水區作爲探討對象。結果顯示,研究區溪流水的硝酸鹽濃度與流量呈正相關,隨著流量的增加而增加。研究區最主要的土地利用類型爲林地,其次爲檳榔園,再其次爲建地及草地,研究區內的土地利用型態與當地農業發展的歷史變遷有關。此外,根據皮爾森相關係數分析後得知,研究區溪流中硝酸鹽濃度與農業土地利用面積比例呈正相關,尤其是濱水帶25 m及50 m內之檳榔園比例與溪流中硝酸鹽濃度關係最爲顯著正向。由於研究區檳榔園大都緊鄰溪流兩側,爲了避免上坡過多營養鹽隨著地表逕流或泥砂流入溪流中,本研究建議將溪流兩側50 m寬濱水帶設爲森林保護帶,以攔截泥砂並過濾水質。此外,農業開墾位置及其施肥耕作方式亦應特別留意,如此將有助於未來集水區經營的永續發展。
  • Item
    新店丘陵的土地經營(1810-1890)
    (地理學系, 2002-05-??) 張瓊文
    本文試圖以十八世紀末新店的丘陵土地利用的變遷過程為例,探討在時序脈絡中,區域如何通過社會再生產的體現以及土地資源與國家政策的交互辯證,而持續形塑其社會空間的實質內涵。在外部世界經濟體系的機制與內部國家重商主機的運作之下,新店丘陵因風土條件適宜而發展茶業,並成為市場需求的供應所在地,從而由邊際土地轉化成為可與世界經濟接軌的經濟丘陵。
  • Item
    台北盆地北周緣坡地面特徵與土地利用的分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1979-06-??) 陳國章 石再添 楊萬全 鄧國雄 張瑞津 黃朝恩 石慶得
  • Item
    生態學與土地利用的關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1978-06-??) 王守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