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透過畫家之眼:約翰●厄普代克《兔子,跑》裡間接的直接性(2018) 陳禹村; Chen, Yu-Tsun本文旨在探討約翰‧厄普代克(1932-2009)最為人知的小說《兔子,跑》。作品當中因間接援引了畫作以及窗戶的讀畫文(ekphrasis),反而直接帶給讀者一九五零年代美國郊區的生活感受。因為使用畫作及窗戶這兩個視覺媒介,作者成功地將圖畫的視覺、心理、社會層面轉譯於字裡行間。本篇論文將會分析讀畫文如何藉由視覺運用重現美國人民在五零年代的心理感受及社會氛圍。 論文第一章節以厄普代克的三本藝術評論為文本。透過作者的藝術評論,我將介紹他受到現代主藝的諸多影響以及他的美學觀點和藝評寫作風格,並且藉由藝評提供有關於1950年代美國的背景知識。 第二章會比較《兔子,跑》與厄普代克針對四位畫家:Jan Vermeer, Ameodeo Modigliani, Edward Hopper and Jackson Pollock作品撰寫藝術評論的相似處。藉由比較小說與藝術評論,我希望能證明作者於小說中用文字創作了畫作,且那些畫作是被當作重現當代美國社會平庸性(middleness)的客觀對應物(objective correlatives)。 並進一步申論,為了與中庸性共存,畫家看世界的方法能夠提供角色們一種存在策略,去歌頌並且超越無味、緊繃、孤寂的現代美國社會。 第三章則著重在日常的視線,將說明作家不是只依賴第二章的名畫家之眼。相反的,透過角色們與日常的窗戶的互動,我們更能具體感知一九五零年代的冷戰在美國郊區的日常生活中如何操演。在小說中,窗戶複雜又模稜的物質性反映也啟發了角色們在冷戰中的想法。Item 由中華民國外交與僑務政策看美國僑報反應(1965-1991)(2011) 賴韻如本論文討論在冷戰背景之下,在臺灣、中國大陸與美國關係的轉變情形時,以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臺灣與美國斷交,以及1980年代臺灣與中國大陸發生的人權時間為觀察重點,觀察中華民國的僑務與外交政策如何改變,美國僑報又是如何看待這些變化,這些變化如何影響美國華僑政治態度的改變情形。 除緒論與結論外,本研究分為四章。第二章首先討論冷戰框架下,中華民國、美國與中國大陸之間的關係。冷戰期間,國際局勢是自由世界與共產主義陣營之間長期的對抗,美國為了對抗蘇聯以及戰略需求,幫助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換句話說,美國的對華政策都離不開蘇聯。1960年代華人對居住國的心態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介紹中華民國政府的外交與僑務政策形成的背景因素。 第三章則是探討退出聯合國事件對僑社的衝擊。中華民國政府透過刊登大篇幅廣告與僑社署名,來強調中華民國的正統性。親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僑報出現截然不同的反應,親中華民國的僑報氣憤難平,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僑報卻是認為正義獲得伸張,兩方的交鋒更延伸到國慶典禮與尊敬孔子與否的爭議之中。 第四章則是討論中美斷交前後美國僑社政治態度的變化。在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後,中國大陸開始大力推行「和平統一」的政策,大打宣傳戰,攻擊蔣家政權,甚至特意關注臺灣人團體的活動,中華民國政府如何因應此局面,如何回應中國大陸的宣傳戰;1979年中美斷交後,雖有《臺灣關係法》的通過,對於華僑而言,仍是一大衝擊,中華民國政府也在中美斷交後,更加積極推動僑務工作,希望透過海外學人、留學生達到影響美國政界的目的。中國大陸宣傳開始強調中國是美國華人的娘家,美國才是婆家,因此在婆家好好生活才是首要之務,這樣的說法正符合當時候美國華人的心態,吸引很多人的注意。 第五章主要討論1980年代中華民國與中國大陸在國際形象上兩方都遇到挫折,1980年代初的陳文成案與江南案,重創中華民國「自由民主」國家的形象,也使得重視人權議題的美國對中華民國反感,造成華僑受到居住國—美國的影響,連帶對中華民國的政治態度也產生衝擊,而此時中華民國政府卻無法整合僑社,造成中華民國在美國僑社的影響力也產生變化;而中國大陸在1970年代末期,鄧小平上臺,採取「改革開放」路線,中國的經濟能力大幅提昇,因此移入美國的華僑也增加許多。但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中國大陸血腥鎮壓學生,造成國際社會譁然,尤其衝擊自詡為「世界英雄」的人權國家—美國,美國的中國留學生與偏向中華民國的社團結合,向中國大陸示威遊行、表達抗議,僑社因為天安門事件對中國大陸的觀感改變,但卻未改變對中國的認同。 在結論的部份,提出以下論述。中華民國的僑務與外交政策在冷戰氛圍夏是相當被動的,但在被動中仍有其積極性,試圖在美中臺三角關係中力圖振作、積極宣傳,但是因為國際關係與華僑心態的改變,成效並不明顯。 華僑出外謀生是相當具有現實性的,華僑的政治態度依照現實而有所改變,也是無法避免的趨勢。因此中華民國的外交與僑務政策必須因時調整,僑務工作可以在既有的僑務經濟策略上,進一步順應全球化時代著重經濟投資與科技研發的趨勢,一方面以臺灣作為連結世界各地僑團商會的基地,再繼續拓展橫向聯繫,形成一緊密網絡,利用經濟力擴大臺灣的影響力及外交空間。Item 1960年代前期中華民國對日外交之研究(2010) 劉冠麟戰後中國國民黨在台灣「以黨領政」,高唱反攻。在外交上堅持「一個中國」政策,極力維護其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而日本則致力於擺脫戰爭陰影,進而追求獨立自主,在中國政策上採「政經分離」政策。與日本同屬自由陣營的國民黨如何考量兩者間的關係,而日本政府如何肆應,皆對戰後台日關係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本文擬以1960年代前期的外交事件為例,嘗試究明兩國因中共問題而引發之爭執,以及國民黨的對日工作和宣傳在外交中扮演的角色。 本文除第一章緒論和第六章結論外,共分為四章。茲分述如下: 第二章〈反攻復國政策下之對日工作〉,第一節敘述韓戰後配合美國的遠東政策,中華民國政府在外交上採取積極與韓國、越南、菲律賓等反共親美的國家合作,試圖聯合上述國家圍堵中共之過程。第二節則詳述戰後國民黨海外工作的建立,透過「海外對匪鬥爭統一指導委員會」的指揮和部署,在各駐在國使領館內成立工作小組,結合外交、黨務、僑務以及情報等力量,在亞洲各地與中共進行鬥爭。第三節討論國民黨在日本和國內的反共宣傳,首先究明國民黨進行外交宣傳的最高決策機構之演變,至1960年後「總統府宣傳外交綜合小組」成為決策核心。整體而言,國民黨的對日宣傳成效不彰,主要以在日華僑作為對象,凝聚華僑對國民黨政權的向心力,對日本國內各大報則幾無影響。 第三章〈外交事件與反共宣傳—以1963年維尼龍廠案為例〉,第一節分析池田勇人內閣試圖擴大對中貿易之際國民黨對日本政府的態度,以及倉敷維尼龍廠案爆發後台日關係之發展。第二節則探討事件發生後國民黨如何運用宣傳支援外交,以達成其對日交涉目的。第三節則分析在國內的宣傳,內容以「以德報怨」為基調,國民黨視之為戰後台日關係的基本精神,大量出現在此次維尼龍案的宣傳中。 第四章〈外交事件與對日工作—以1963年周鴻慶事件為例〉。周鴻慶案為〈中日和約〉簽訂以來最嚴重的外交事件。本章透過對周鴻慶案相關檔案的耙梳,試圖釐清此案發生之全貌,並探討國民黨如何以該案試探日本政府的態度,以取得日本信守「一個中國」的承諾。第一節敘述國共雙方對周鴻慶的爭奪,與國民黨以擴大周案成為外交事件之經過。第二節探討「明正道」工作會報之成立和運作。該會報由駐日公使張伯謹主持,統一指揮外交、黨務、僑務、情報等工作,積極展開對日工作。其主要任務在結合日本自民黨內的反共人士,試圖在自民黨內向池田施壓。第三節討論「周漢和工作小組」的成立和運作。日方將周鴻慶遣返回國後,中華民國政府亦召回駐日公使和參事,台日關係達到戰後最低點。蔣介石遂下令陳建中在日主持「周漢和工作小組」,繼續進行對日工作。陳氏在日折衝之目的,在於透過各種管道促使日本政府派員赴台改善兩國關係。 第五章〈台日外交危機與吉田茂訪台〉,第一節分析吉田茂來台與蔣介石會談之內容,以及「吉田書簡」的形成和影響。同時,討論蔣介石和張群與吉田之聯繫,如何成為維繫台日關係的重要因素。第二節首先分析吉田訪台後,國民黨試圖加強與日本合作反共,於是與以岸信介為首的反共人士祕密組建反共同盟之過程。其次則討論在周鴻慶案結束後,國民黨如何改善、強化對日工作之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