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8
  • Item
    中文結果式句構之第一語言習得
    (2024) 蔡娗汸; Chai, Ting-Fang
    中文結果式句構擁有不少值得探討的特性,如句法—語義衝突(Huang, 1997)及 解釋上的歧義性,這些特性使結果式句構在形式句法有許多的研究(e.g., Huang, 1988; Zhang, 2001),而實證研究則相對較少。本研究旨在探討中文結果式句構的第一語言習 得,以彌補此研究缺口,研究考慮到三個影響兒童理解結果式句構的因素:句構類型 (賓語控制、主語控制和使役結果式句構)、語境和有生命性。6 至 8 歲的兒童共 60 名及中文母語者 20 名參與了本研究,受試者進行了兩個真值判斷任務(有語境及無語 境)和一個圖片選擇任務,以評估其對結果式句構的理解。研究發現,賓語控制結果句構最容易,其次是主語控制,而使役結果式句構則最 具挑戰性,其次,語境有助於兒童理解每一類型的結果式句構,有生命性也在句子歧 異理解扮演重要角色。最後,研究結果顯示,受試兒童在中文結果式句構的第一語言 習得中歷經三個階段的發展過程,與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1964)相符。6 歲在有語 境支持下,對結果式句構已達成人程度的理解,7 歲兒童則可在無語境支持下達到成 人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能藉由有生命性的線索,理解結果式句構。
  • Item
    中文三語學習者的非謂形容詞位置習得:英語和羅曼語族人士之比較
    (2024) 楊名霖; Yang, Min-Lin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第三語言中,非謂形容詞 (attributive adjective) 位置的習得情況。所檢核的關鍵因素有三,涵蓋形容詞類別效應、教學效應、及句法啟動 (syntactic priming) 效應之影響。本研究共招募了45名受試者,分成3組,每組15人。其中兩組為語言背景呈現鏡像組別 (mirror-image groups) 的30名中文三語初學者,另外一組則為中文母語者。研究中的30名中文三語初學者的中文程度皆為A1或A2且就讀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中心。另外,依照中文三語初學者的語言背景,將他們分成一組以一語為英語,二語為西班牙語或法語,且三語為中文,及另外一組以一語為西班牙語或法語,二語為英語,且三語為中文的鏡像組別。測驗內容包括兩項口語產出任務,任務內容涉及中文新詞及已知詞。根據三個所檢核的關鍵因素,研究得出三個結果。第一,形容詞使用中未觀察到顯著的類別效應,顯示成年受試者對於四種類別的中文形容詞具有普遍的語意理解。第二,教學效應對所有中文三語受試者均有益,鏡像組別的三語受試者皆可藉此教學效應提高已知詞語境中形容詞位置的準確性。其中,英語母語受試者受益於其第一語言正遷移,在中文新詞及已知詞語境中,皆大量產出與中文形容詞句法結構一致,放置於名詞前位置的中文三語形容詞。相反地,西班牙語或法語母語受試者受到其第一語言負遷移的影響,在中文新詞語境中,傾向於將中文三語形容詞放置於名詞後位置。第三,在探討句法啟動效應時,受試者的語言背景和啟動順序之間有著顯著性的影響。儘管所有中文三語受試者都對啟動 (priming) 表現出某種程度的適應,但鏡像組別之間受到的影響程度有顯著的差異。特別是,英語母語受試者在不同的啟動條件下保持了一致的表現,顯示出其與中文形容詞句法結構相同的強烈第一語言影響。相比之下,西班牙語或法語母語受試者對啟動條件更為敏感,常常受到啟動順序的影響而調整其產出的中文形容詞句法結構,顯示出他們在克服第一語言句法傾向方面面臨更大的挑戰。
  • Item
    部件覺識之比較研究:以中文為第二語言的漢字圈與非漢字圈學習者為例
    (2020) 陳冠元; Kuan-yuan Francis 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第二語言的漢字圈與非漢字圈學習者於漢字部件覺識上的比較。主要的研究議題包括透過三項理解能力測驗來測試受試者是否具備漢字部件的隱性知識,並能藉此來判斷出符合結構規則的漢字及提取不熟悉字詞的字義。本研究亦驗證不同操縱變因(如:受試者的語言背景、受試者的中文能力、漢字的透明度、及語境效應)在部件覺識上的影響程度。研究對象包含實驗組的四十位外籍學生,依其語言背景及中文能力分為四組:漢字圈中高級、漢字圈中低級、非漢字圈中高級、非漢字圈中低級,每組各有十位,以及對照組的十位中文母語人士。研究發現如下: 一、所有實驗組均在不符合部件位置的非漢字判別上辨識率最高,此結果顯示出所有的受試者均擁有部件位置規則的覺識。 二、受試者在提取字義的表現取決於漢字的透明度,愈透明的漢字愈容易透過意符來完成字義連結,然而在透明度較低的漢字中,所有受試者皆傾向於使用音符來做字義推斷。 三、語境的加入有助於受試者提取漢字字義,大部分受試者在句子脈絡中的整體表現均優於字詞脈絡,此效應對非漢字圈中低級受試者的表現影響尤為顯著。 四、在相同語言背景、不同中文能力的比較上,中高級受試者的表現較佳。此外,漢字圈受試者的表現並非皆受益於母語正向遷移的影響,其在假字判別及不透明字的字義提取表現上皆呈現負遷移的現象。 綜合上述,本研究的操縱變因均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受試者對漢字部件覺識的表現,亦證實受試者對此覺識的理解及使用隨著學習時間的增長而改善。
  • Item
    日語中文雙語孩童日語塞音學習
    (英語學系, 2015-05-??) 田中真希子; 陳麗美; Makiko Tanaka & Li-mei Chen
    BFLA小孩指的是幼兒時就開始接觸第二語言,或者從出生開始就在雙語環境成長兒童。本研究探討在南台灣成長的3-6 歲中日BFLA孩童日語字首塞音發音嗓音起始時間(Voice Onset Time, VOT)。主要的研究結果有:1)日語無聲塞音常以中文吐氣塞音取代,日語有聲塞音常用中文的不吐氣塞音取代;2)有些孩童早在3 歲時就可以發出日語有聲塞音;3)這些錯誤的型態指出在學習的過程,BFLA 兒童建立融合兩個語言的獨特語音系統。
  • Item
    中文「著」的第二語言習得:語料庫研究
    (英語學系, 2015-05-??) 李臻儀; 謝妙玲; Jen-i Li & Miao-Ling Hsieh
    本研究檢視了中文時貌標記「著」的句法及語義特性,並針對成人二語學習者如何習得「著」進行探討。本研究使用的語料來自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經由線上測驗系統而建立的中介語語料庫。首先,我們把「著」的用法分為三類:「V著」、「V1 著V2」、及「V1 著V1 著(就)V2」,再將這三類分為次類,以此分析比較中介語語料庫以及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的語料。本研究發現有三:(1)高級學習者使用各種「著」的情形與母語者最相似。(2)學習者程度愈高,「V 著」的使用比率也隨之增加。(3)學習者程度愈高,「V1 著V1 著(就)V2」的使用比率亦隨之減少。本研究亦檢視了學習者使用「著」時的偏誤,此偏誤分析使我們對「著」的二語習得更加了解。本研究建議,「著」的二語教學必須顧及「著」的句法、語義以及與「著」同現的動詞間的關係。
  • Item
    名詞的親密朋友--認識「形容詞」
    (國文天地雜誌社, 2003-01-01) 楊如雪
  • Item
    中文口語與書寫語的比較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 1993-06-01) 李世文; 陳秋梅 
  • Item
    中文口語與書寫語的比較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 1993-06-01) 李世文; 陳秋梅 
  • Item
    普拉德-威利症候群之語意分類
    (The Department of English,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013-11-01) 楊禮旗; 詹曉蕙
  • Item
    英語關係子句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文教學中心、Airiti Press Inc., 2004-07-01) 劉明儀; 陳純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