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客、閩族群對河流通名之用法差異
    (地理學系, 2016-05-??) 韋煙灶; Yen-Tsao Wei
    本文融合地理學、語言學與歷史學的科際整合研究途徑,針對臺、閩、粵閩客族群之河流通名:江、河、溪、港、川、水、嵙、窠、坑、溝等的語源進行討論,並探究這些河流通名在臺、閩、粵之閩語區與客語區的空間分布特色及其形成之因果關係,提出學理與文獻的論證。本文透過閩、粵分省地圖冊中擷取相關的河流地名資料,進行歸納與統計分析。研究結果如下:不論以福、廣省別或閩、客方言區區分,高等級河流通名均以「江」占明顯優勢;低等級河流通名,在閩方言區以「溪」占明顯優勢,在閩西南客方言區仍則「溪」佔優勢,但河的比例高過閩、粵之閩方言區甚多,在粵東客方言區則以「河」佔明顯優勢。在臺灣,絕大多數的河流通名為「溪」,少數以「河」為通名的高等級河流,如淡水河、基隆河,是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期由「溪」轉換為「河」;研究證據顯示,客家語習慣於以「河」為河流通名。此外,「港」、「坑」、「溝」,以及原鄉特定區域使用之特殊客式河流通名,如「嵙」、「窠」,移植到臺灣卻已逐漸丟失其意,為強化作為「溪流」的語意,而以疊加或替換「溪」作為河流通名。不論在中國福建與粵東,或是在臺灣,地圖上使用的河流通名,主要是受不同族群對河流稱呼的慣用詞影響,而此慣用詞又與各自語言形成過程的歷時演變、區域開發過程與移民祖籍的地緣性有密切關聯性。此外,掌握地名命名權的當權者使用的語言歸屬也是關鍵。本文同時希望能藉此研究成果,導正部分中、小學地理教學中認為的「『溪』和『河』的稱呼,常是河流流量穩定性作為區別標準」積非成是的說法。
  • Item
    彰化永靖及埔心地區閩客族群裔的空間分布特色之研究
    (地理學系, 2013-11-??) 韋煙灶; Yen-Tsao Wei
    本研究採取田野調查、文獻分析與地圖分析並行方式,利用閩、客式地名詞所繪製的原鄉閩客歷史方言圖,將文獻及田野訪查到的永靖及埔心的世居家族祖籍放到此歷史方言區圖中,藉以推斷永靖地區各世居家族的族群歸屬,並進而統計各族群及社群的人口比例及分布特色。研究區世居家族的祖籍均頗為分散,但以饒平籍為多,但祖籍屬饒平的閩南族群與客家族群比例相當,由於某些研究者偏向將饒平籍移民均歸饒平客,可能造成後續諸多研究推論的誤解。語言隔閡、省籍意識和族群意識衝突,使永靖及埔心在歷史進程中,分類械鬥頻仍。隨著時間的演進,彰化平原東南部屬於漳州閩南族群裔佔優勢的區域,使得相對弱勢的客家族群裔趨於福老化,族群意識也隨之轉化;由於研究區饒平世居家族數居優勢,使得其口音雖偏漳州口音但表現出潮汕話的特點。此一人文地理特色發現的學術意義,不僅可用於臺灣語言研究的解釋上,更重要的是有助於釐清研究區歷史上的閩、客族群互動關係。
  • Item
    清代大溪墘庄閩、客宗族互動關係之探討:以姜、范姜、郭三姓為例
    (地理學系, 2013-05-??) 韋煙灶; 林雅婷; Yen-Tsao Wei; Ya-Ting Lin
    雍正13 年( 1735 )郭振岳與姜勝本向南崁社土官老密氏等購買土地招佃開墾,郭振岳原名郭振掬,為新屋鄉永安村郭氏渡臺始祖,祖籍為潭州府龍溪縣昇平堡。一群祖籍惠州府陸豐縣大安墟鹽墩鄉的姜姓宗族,約於1735-1736年間渡海來臺。《范姜姓族譜》記載范姜殿高等5 位兄弟於1736-1758年間自祖籍地惠州府海豐縣公平墟陸續渡臺,抵大溪墘庄拓墾。就族群而論,郭姓宗族代表潭州閩系,姜姓宗族代表海陸閩系,范姜姓則代表海陸閩系過渡到海陸客系的角色。郭振掬先居臺南, 1722 年遷淡水廳大溪墘,業戶報陞戶名為「郭振岳」其開墾的土地非常廣大,東至高山頂,西至海涯,南至大溪(今社子溪) ,北至大堀溪(今觀音鄉境內)。乾隆9 年( 1744 )郭振岳與姜勝本對半均分土地,拈定大溪瓏西胖,姜勝本墾號則拈得大溪權東畔土地。《范姜姓族譜》宣稱姜勝本業戶圖記為渡臺而且之一的范姜殿高(姜殿高)所有,但在乾隆16 年(1 751) 認墾大溪墘中興莊前土地的契字上文「今有個姜般高自己前來給出墾單」既是作為大溪墘庄墾佃的姜殿高,但為何不署名范姜殿高?如何會是姜勝本墾號的領導人?范姜姓與姜姓的淵源如何?均引發此兩姓後代的爭論。大溪墘庄是清代北臺械們最少地區之一,促使本區族群關係相對和諧的原因與這三姓背後所代表的族群及其地緣、血緣性有密切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