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關於第三語言習得的形態句法轉移的語言類型與心理類型的相對權重
    (2015) 山口廣輝; Yamaguchi, Hiroki
    第三語言習得(TLA)相對而言是較新穎的研究領域。早先開創的第三語言習得相關研究發現,類型差異是決定轉移來源的因素(Rothman, 2010, 2011)。然而,以往的研究並未明示,究竟是何種類型差異,決定第三語言初學情境中的轉移來源。有些學者將類型學研究聚焦於客觀的語言近似,而有些學者則擴展其研究範疇至學習者對於類型的感知覺察,意即所謂的心理類型(Kellerman, 1983)。儘管已知兩種類型差異皆具影響力,兩者的相對權重卻仍有待探究。因此,本研究旨在明察當第三語言初學者思考目標語的形態句法知識時,語言類型差異與心理類型差異的相對權重。數據資料取自於兩個實驗組。第一個實驗組由33位已習得進階韓文的台灣人所組成,第二個實驗組由30位已習得進階中文的韓國人所組成。兩個實驗組皆需接受(1)口說翻譯測驗(OT)、(2)文法判讀測驗(GJT)以及(3)心理類型差異問卷調查。除此之外,另召集30位日文母語人士,作為文法判讀測驗數據資料分析之對照組。研究結果顯示,不論接收性的聽讀能力、產出性的說寫能力,或文句的複雜度,兩個實驗組皆較多仰賴語言類型近似之語言(韓文),而較少仰賴心理類型近似之語言(中文)。又,第三語言初學者無法同日文母語人士般自然地思考目標第三語言─日文。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細述第三語言習得之教學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