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童妮‧摩里森《爵士樂》與《愛》中黑人音樂的中介與意義
    (2008) 陳玟勳; Wen-shiun Chen
    本論文探討童妮‧摩里森在《爵士樂》與《愛》兩本小說中,以黑人音樂傳統為基礎,所呈現出的美非小說形式。第一章藉由非洲傳統音樂美學與社群觀念的研究,檢視黑人音樂傳統中的概念,並指出摩里森的寫作策略,是以音樂傳統觀點出發,因此小說中的主題可追朔到非洲根源的文化傳統。第二章探究《爵士樂》中,爵士樂的概念如何延續非洲文化傳統,以及摩里森以爵士樂鼓動小說中的人物,以「合奏音樂」作為再造黑人社群的方法。摩里森將小說人物安排在一塊爵士音樂的「記憶遺址」,以喚起他們過去的回憶及對音樂的感知能力。隨著爵士音樂驅使小說人物互動,在共同經驗與情感分享中再造黑人社群,摩里森也同時創造了她自己的文學社群。第三章究查摩里森在《愛》中如何檢視爵士音樂,以「咆伯」爵士曲風反思「搖擺」曲風中傳統概念的萎靡。小說的敘事結構利用故事中的女性角色對比爾‧柯西不同的愛慕形式,表現咆伯樂風的「不協調」特色。以比爾‧柯西為遺忘傳統的代表,L則象徵傳統,聯繫柯西家族中的女人,並促使她們在分享與互相關懷中改變人生。《愛》反省《爵士樂》中對爵士音樂的樂觀態度,為摩里森展現黑人音樂傳統不同層面的手法,而兩本小說更呈現出自詡為黑人音樂傳統繼承者的摩里森,在美非文學中的發展與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