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珍.奧斯汀《曼斯菲爾德莊園》與《艾瑪》中的『它』者
    (2005) 黃瑋如; Wei-Jue Huang
    珍.奧斯汀曾描述其作品為「兩吋象牙」,描繪「鄉村中的三、四個家庭」。在看似簡單的表相下,奧斯汀的小說卻隱含了自我與社會的權力糾葛。奧斯汀筆下的人物以「它」者的身分進入社會,擾亂原本社會結構,而社會中的象徵秩序亦試圖同化或異化這些「它」者。本論文旨在探討奧斯汀看似平和的小說世界中所隱含的「它」者政治。 在本文第一章,我簡述過去學術文獻對於奧斯汀作品中自我與社會的探討,並運用露西.伊瑞葛來(Luce Irigaray)對於父權社會中女性「它」者的討論,以及賈克.拉岡(Jacques Lacan)的「它」者理論,來剖析奧斯汀《曼斯菲爾德莊園》與《艾瑪》中的多樣「它」者。在第二章,我試圖分析《曼斯菲爾德莊園》中「它」者與象徵秩序的吊詭關係。「外來者」在象徵社會中一方面扮演次等「它」者或想像慾望之對象,一方面卻遮蓋「本地人」對生活之不滿。而曼斯菲爾德莊園一方面強調嚴格紀律與規範,一方面卻需要「它」者來維持表相和平。在第三章,我討論奧斯汀作品中婚姻以及婚姻對於「它」者與象徵秩序的影響。婚姻似乎是女性「它」者融入社會的唯一方式,但《艾瑪》中的女性想要的卻不只是婚姻。婚姻體制無法馴服所有女人;女性「它」者經歷婚姻仍繼續挑戰象徵霸權。第四章為結論,我概述《曼斯菲爾德莊園》與《艾瑪》中的「它」者政治,並點出女性「它」者在面對象徵秩序時所展露的「性別搬演性」(gender performativity)。女性慾望之搬演導致女人與社會之間永無止盡的抗爭,使我們得以窺見奧斯汀作品童話表相下的不穩定性與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