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1.5代越裔美籍人的歷史重建
    (2012) 林玉涵; Una Lin
    越南戰爭的戰後記憶亟需受後代從不同角度重新檢視。對越裔美國人而言,戰後記憶不曾遠去。本論文旨在討論1.5代越裔美籍藝術家作品中的政治及歷史意義。本論文分為五章節。第一章我定義1.5代越裔美籍人及強調其在越美(Vietnamese America)架構之下的重要性。第二章我檢視1.5代作家阮堅和杜光程的回憶錄《見棄之人:兒時回憶錄》(2002)和《西貢到聖地牙哥:一個男孩逃離共產越南的回憶錄》(2004)中的船民經驗,以及南越人在新經濟區、勞改營所受的政治迫害。我意在論證1.5代越裔美籍作家如何藉由對抗論述 (counter-discourse)重申這些記憶。第三章著眼在《見棄之人:兒時回憶錄》中的童年政治(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childhood)與歷史創傷(historical trauma)。我闡明美亞人(Amerasians)及其母親在七零到八零年代的生活困境,以及分析兩位作家提供的兒時照片如何扮演記憶場景(sites of memory)。第四章探討五部非好萊塢電影,包含《戀戀三季》(1999)、《母語與祖國》(2005)、《陷落的旅程》(2006)、《穿白絲綢的女人》(2007)、《噢,西貢》(2007)。我分析電影中1.5代導演如何重演創傷、再現越南人,我也闡明這些作品在越美架構之下展演越裔美籍人及重建社群歷史。第五章我總結1.5代越裔美籍藝術家為其社群的記憶傳承者,我也重申歷史重建在越美社群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