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臺北市一所國中行政人員與教師對校內實施雙語教育的看法
    (2021) 夏翊軒; Sia, Yi-Syuan
    臺灣於2018年頒布雙語教育政策,許多學校逐漸推動雙語教學與雙語課程。在中、英文版本的官方政策文件中,雙語教學法以不同方式所呈現。原始中文版的官方政策書中並未指定任何雙語教學法,但在英文版的官方翻譯文件中,「英文以全英語教學 (Teaching English in English)」與「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學習法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則列為雙語教學法。兩份政策書並未提及使用這些教學詞彙的背後原理。教學詞彙的詮釋易衍生混淆與誤解,進而可能導致教學推動與政策目標間落差。對於政府頒訂的政策,各學校有不同的解讀與推動方式。校方行政人員與教師如何闡釋、推動雙語教育政策值得深入探討。本研究探討臺北市一所國中推動雙語教育的方式,研究對象包括該學校內兩位行政人員、兩位學科教師、三位英文教師、以及一位英語為母語的外籍教師。本研究立基於Ricento 及Hornberger (1996) 所提出的語言政策規劃理論,探討政策推動下的學校「機構層級 (institutional level)」,並以Spolsky (2017) 所提出「信念∕意識形態 (beliefs/ideologies)」、「實踐 (practices)」、「管理 (management)」三大理論概念支持研究論點。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探討上述研究對象 (1) 對於雙語教育政策理解與詮釋、(2) 校內雙語教育的推動與政策實踐、採用的雙語教育模式與教學法、(3) 對於推動雙語教育的態度與觀點。研究以訪談及課室觀察方式蒐集資料。研究結果顯示,學校行政人員與教師相信雙語教育能帶給學生國際視野與雙語能力,學校採用五種課程規劃與教學模式推動雙語教育政策。教師於雙語課程中設計讓學生親自操作的學習任務,並運用多模態資源,促進學生學科內容知識及英語學習。這些行政人員與教師亦組成專業學習社群,運用自身教師能動、協助彼此克服諸多政策與實務限制。研究對象的個人信念、雙語團隊協同合作、以及學生的參與激勵他們於校內實踐政策。研究對象亦呼籲政府提供有效的配套措施及雙語師資培育,以解決雙語政策上的本質問題。研究結果亦依照兩大面向深入分析、討論:(1) 臺灣在地化的雙語教育實踐、(2) 政策推動下學校機構層級之間的互動模式。根據研究結果分析,本研究對於「在本地情境中發展學校本位雙語教學法與建造學校雙語生態」以及「國家政策規劃與本土政策實踐之連結」兩大面向提出具體理論與教學相關建議。本研究也對於未來政策、教育實踐、師資培育等面向提出實質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