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她只是個軟體!」:後人文主義視角下的虛擬偶像
    (2015) 邵恩雨; Shao, En-Yu
      本論文藉由後人文主義對於人類與智能機器結合等科技文化現象的視角,以期能形塑一套有別於傳統人文主義中「人類」與「非人」之間涇渭分明的價值觀。本文探討電腦龐克(Cyberpunk)中的塞爆空間(Cyberspace)並以「虛擬偶像」為研究對象,其中又以威廉.吉布森的《阿伊朵》(Idoru)和安德魯.尼可執導的科幻電影《虛擬偶像》(S1m0ne)為主要文本。   本文將從人機合體的簡史開始論述,並簡介電腦龐克和賽伯格的世界。在電腦龐克中,「身體」僅被視為「肉身」說明了人類的有限,進而歌頌主體離身於塞爆空間的自由。「虛擬偶像」變成了一種尋找出打破現實/虛擬界線之方法的離身性主體。第二章以後人文主義觀點闡釋科技/文化產業對虛擬偶像的想像。後人文主義彌平了人文主義和反人文主義間的對立,更進一步發展可能的替代方案。本章援引了凱瑟琳.海爾思(Katherine Hayles)、凱利.沃爾夫(Cary Wolfe)和唐娜.哈樂薇(Donna Haraway)等學者的理論。筆者認為,凡以人類觀點解釋宇宙萬物的論述,仍無可避免地視其他物種為階級中的「他者」,人文主義的傲慢使得人類持續掌控了評價的權力。哈樂薇則單視人類為相互依存的世間萬物中(包含賽伯格及其他非人物種等芸芸眾生)的一小群。第三章試圖分析威廉.吉布森《阿伊朵》中的塞爆空間和各個要角。小說中,角色透過化身在塞爆空間中互動,甚至生活其中。虛擬空間糢糊了人類與非人物種間的分界。非人物種因而不再僅作為客體或邊界,他們以與人類同等的身分存在。簡而言之,通過吉布森所想像的未來,提供了我們對於人類與非人的關係另一面向的思考。他以人類與所有非人物種互為主客作為舞臺,發想了人與非人無休止的互動情境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