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臺北市山坡地人工邊坡災害風險空間統計與分析
    (2024) 潘冠廷; Pan, Kuan-Ting
    臺北市面積約為27,180公頃,而山坡地有15,004公頃,占總面積55%。因臺北市為盆地地形,高度都市化之下,平地不敷使用,進而往周邊山坡地進行開發。開發坡地時則會透過建造擋土設施,創造使用空間,及維護環境穩定安全。本研究「人工邊坡」一詞,為經過人為挖填、整地所形成,且具擋土或護坡設施之邊坡。人工邊坡有其使用年限,如未善加維護管理,對於坡地安全的影響甚鉅;並且臺北市山坡地地質環境複雜,加上近來年在氣候變遷之下,極端降雨更加頻繁,所引起邊坡崩塌之事件逐漸增加,每次事件的發生,都突顯山坡地人工邊坡管理,以及災害預防之重要性。因此臺北市政府於民國99年開始至民國103年,分階段進行全市山坡地範圍內人工邊坡調查建檔作業共計有三萬四千餘筆,其風險等級由高至低分為五個等級,針對不同風險等級與現況之人工邊坡,訂定後續因應對策與機制。 本研究利用臺北市普查之三萬多筆資料,首先透過敘述統計,了解人工邊坡基本特性及風險徵兆因子數量樣態,結果顯示護坡型人工邊坡其總數與徵兆數量,占整體相當大的比例;爾後針對其風險評分較高之高風險邊坡進行空間分析,首先核密度分析得知位於文山區及北投區有較明顯群聚,進一步透過熱區分析發現,位於北投區大屯山一帶及文山區為明顯之熱區,並以空間自相關分析發現高風險評分之人工邊坡具有高度空間相關性,且較明顯群聚區域亦位於北投區、士林區與文山區。後續以敘述統計之成果,以及相關文獻篩選環境因子與徵兆因子自變數,並將風險評分高低與否為依變數,進行羅吉斯迴歸統計。經研究發現,邊坡坡面破損之徵兆對於風險評分高低有顯著影響。人工邊坡調查迄今已近10年,邊坡現況是否與當時相符,抑或風險提升,需重新普查確認,但時間與人力為現階段面臨的課題。若將研究成果應用於管理實務,先以熱區分析之相關特定地區及有特殊徵兆之邊坡進行彙整,分年度執行抽查工作,檢視其風險等級之變化,後續進行滾動修正調整標的,或許能有減輕人力與加快普查時程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