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中小型埋積河谷地形特徵與地形反應之研究:以新店溪支流為例
    (2019) 林文毓; Lin, Wen-Yu
    臺灣因地狹人稠,山區中小型溪流沿線的狹窄平緩谷床,也常被開發利用。這類谷床常是沈積物淤埋而成,暗示該集水區內較易因崩塌或土石流作用而供給大量沈積物,如不當開發很可能造成災害。若能了解此類埋積河谷的谷床地形單元分布和集水區特徵,並了解極端事件中流域發生的地形作用對谷床產生的影響,應有助於自然災害的減災。本研究以新店溪中游的平廣溪、小坑溪與磺窟溪三條支流為例,嘗試以地表幾何形態自動分類和數值航測系統判釋谷床地形單元分布,透過數值地形的分析了解各項地形特徵和潛在地形作用,並以2015年8月蘇迪勒颱風之影響來檢視極端事件造成這些中小型流域的地形再作用情形。 研究結果顯示,本研究區三條溪流之埋積谷床的寬度從8到200公尺不等,谷床地形單元以高約2-3公尺高的小階為主,其中面積較大之平廣溪的支流土石流扇發育較佳,佔據主流谷床的中游段。蘇迪勒颱風誘發研究區內的地形反應,以平廣溪主流谷床最顯著,多處被淤埋或溢淹,其他兩溪的源流和多條支流溪溝可判釋出沖蝕特徵。該些溪溝大多有歷史崩塌紀錄或埋積、土石流扇特徵,受強降雨事件驅動,發生土石流再作用。 參考周憲德(2016)推估溪流主導營力之流域險峻值(Melton’s ratio)和主流長度的界檻值,可計算得知本研究區各子集水區和小坑溪主流的主導營力均為土石流,平廣溪與磺窟溪往下游則轉為高含砂水流和洪水作用。蘇迪勒颱風之降雨強度雖可達200年一遇之程度,但降雨延時短、總降雨量有限,研究區的整體流域崩塌率並不高。平廣溪流域相對降雨最多,以致原就好發土石流之源流段和支流溪溝河道上儲存的土砂被驅動,加以主流谷床之上游與下游段邊坡發生崩塌,故使其上游段谷床被土石流掩埋、下游段受到洪水溢淹。值得提出的是,此次土石流作用的河段還包含部份理論推估的高含砂水流河段,這應該和歷次降雨事件類型與土砂供應來源具有空間偶然性有關。 本研究以位於西部麓山帶砂頁岩地層為主的三個中小型流域為例,發現蘇迪勒颱風這種短延時高強度的降雨事件,雖然沒有造成邊坡普遍性崩壞,但足以驅動支流河道的土砂下移與主流局部河段邊坡崩壞,使主流埋積谷床發生地形再作用。在臺灣山區有非常多類似形態的埋積谷床,應仍屬現生地形,若其支流溪溝或源流段儲存相當多沈積物,則表示具有較高的地形動態性,值得進一步檢視其地景特徵所暗示的災害風險。本研究也發現,由於中小型溪流的谷床多窄小,若採用數公尺精度的DEM,透過地表幾何形態自動分類工具(Geomorphon)判釋谷底的平地形態(flat),可以快速判別谷床的有無與大致分布位置,但若要進一步區劃細部的地形單元範圍,則需要逐一測試並組合形態,相當費時,故建議採數值航測人工判釋圈繪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