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反共大業」:由《天讎》看翻譯運作
    (2018) 林俊宏; Lin, Chun-hung Oscar
    本論文為一項台灣翻譯史的個案研究。透過回溯從 The Revenge of Heaven 到《天讎》的成書及翻譯歷史,將這項個案放回原先的歷史脈絡,討論這兩本書籍的社會成因。藉由討論《天讎》這一部曾為當年熱銷作品、但在台灣文學史上幾乎不可能提及的作品,期盼能將某些過去曾經發生、但未成為史實的事實也提升至史實的地位,讓我們回顧過去的觀點更為完整。 講述文化大革命當中個人經歷的 The Revenge of Heaven 一書,是透過紐約布魯克林學院心理學倫敦教授(Ivan D. London)主持的研究計劃,由倫敦夫人(Miriam London)執筆,將凌耿(假名,真名郭坤仁)所提供的中文底稿經李大陵翻譯,並參酌透過劉昆生、吳炳鍾等人協助的訪談口譯內容,於1972年在紐約由G.P Putnam’s Sons出版,是一部具備學術嚴謹研究方法的大眾讀物,希望讓讀者瞭解郭坤仁眼中看到的文化大革命歷史真相。然而因為當時美國的政治局勢已經不再強調反共,讓這部著作的傳播及影響遠低於倫敦夫婦預期。 但與此同時,台灣經過1950年代的反共文學、1960年代的現代文學時期,雖然仍在戒嚴時期而有反共需求,但作家的重點並不在此主題;而面對1970年保釣、1971年退出聯合國、1972年《上海公報》及台日斷交,反共題材有其市場、也有其政治需求。於是,曾創辦《婦女雜誌》、《綜合月刊》的張任飛策劃,交給已有合作經驗、也與倫敦教授熟識的丁廣馨、劉昆生兩人於加州翻譯,特地以香港為名目上的發行地點,希望擴大影響力。其中以丁廣馨為實際譯者,劉昆生從旁提供輔助,翻譯原則大致上就是依據原文信實翻譯,以準確、表達清楚易懂為重點,並由曾擔任郭坤仁底稿英譯的李大陵再次確認。這樣產出的中譯本《天讎》,經過張任飛對國民黨政府警總及文工會的兩面操作,於1972年8月初版,11月再版並開始在台銷售,在未確實獲准出版的狀況下熱賣據稱達六萬本,也曾由蔣經國多次推薦。然而,由於書中對共產黨的敘述為研究訪談所得的實際情形,並不如過去國民黨所敘述的那麼負面,讓國民黨擔心情況失控,而禁止再於台灣發行《天讎》。在不同的情境下,原文與譯文雖然內容上幾乎沒有不同,但有了完全不同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