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西方舌尖上的食色中國—析論《金瓶梅》兩譯者飲食翻譯策略
    (2013) 林卓君; Lin, Cho-chun
    《金瓶梅》作為四大奇書之一,敘事手法與角色設定較前期多所突破,內容不再著墨神怪或英雄人物,改以富貴商賈西門慶為主人翁,細膩描繪其生活豪奢萎靡,道盡明代商人崛起及社會資本主義盛行。這種風氣從飲食層面觀之更是表露無遺。一方面看出富貴人家宴席極盡鋪張、酒食美饌甚是講究,另一方面,也由飲食呈現貧富懸殊、世態炎涼的現實狀況。這部經典小說至今在中外文學占有一席之地,躋身世界文學之列,然飲食相關英譯研究卻付之闕如,遂成本文試圖填補缺口。 現今英全譯本主要有二,一者為1939年出版的《金蓮》(The Golden Vase),一者為1993年起陸續推出的《金瓶梅》(The Plum in the Golden Vase)。本研究擬從文化翻譯角度出發,就勒菲弗爾(Andre Lefevere)操縱理論與韋努第(Lawrence Venuti)之文化身份,探討兩譯本1-80回的飲食翻譯。首先,簡述艾支頓(Clement Egerton)與芮效衛(David Roy)翻譯背景與中國古典小說英譯史,而後比較兩文本異同,檢視前後譯者之意識形態與時代詩學,得出兩者策略分別傾向歸化與異化,接著分析該策略如何影響各自情節鋪陳與情色指涉。此外,再以量化驗證譯者飲食各層面的歸/異化傾向,並就其主要策略與譯作生成背景之相關性,進一步觀察兩譯作時代脈絡與詩學,藉數據顯示前期偏向歸化,後期偏向異化,從而歸結出該小說文化翻譯之歷程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