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臺灣經濟作物相關地名之探討:以甘蔗、香蕉、鳳梨為例
    (2021) 廖雅玟; Liao, Ya-Wen
    隨著教育部將地名納入108社會領域課綱,國中階段的地理學習內容即涵蓋了「臺灣的地名文化」的議題探究;其意味著具強烈人地互動色彩的臺灣鄉土地名文化越來越被重視。而在臺灣地名的研究上,尚未見到臺灣經濟作物所形塑的地名有系統性的調查,因此本文選擇在臺灣產量排名前三的經濟作物:甘蔗、香蕉與鳳梨,其形塑的地名作為標的,並藉以地理學的空間傳統觀點、以內政部建置的《地名資訊服務網》為主進行甘蔗、香蕉與鳳梨相關地名資料的蒐集、透過文獻分析法梳理地名、地名的語音與構詞的調查與分析、繪製地圖、以及田野調查等方法,希望能藉由臺灣經濟作物的地名調查與分析,而獲得有價值的成果。研究結果顯示:不論在語音與構詞、以現代化大型經濟作物加工廠為主所形塑的地名、或地名於地形、氣候與人文活動等的共時性探討與歷時性的變遷上,臺灣經濟作物相關地名皆展現出相當強烈的時與空間特性。在語音與構詞上,因應不同族群與音系社群的地名詞使用差異,而展現地名詞具強烈的空間分布特色;於地形上,不同經濟作物的相關地名,各有不同的分布偏好,且都是與該相關的經濟作物適宜栽種的地形為主;於氣候上甘蔗、香蕉與鳳梨相關地名的分布熱門區域,以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氣候區為多,展現其亦同屬熱帶作物的「熱帶」意象。而地名的歷時性則反映出具變遷的地名,除了反映土地利用的變化,也是於空間脈絡的建構過程。透過此研究成果充分展現出:地名除了是人們對空間賦意的情感連結呈現,亦可讓人窺探出土地利用變遷的時序;因此在空間次序的建構上,地名實屬脈絡化的過程,同時也展現強烈的人地互動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