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唐代〈月令〉組詩的物候感知與地誌書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5-12-??) 廖美玉; Liao, Mei-yu
    先民生活經驗累積的月令物候知識,除了運用在施政上,發展出天文、曆法的持續觀測與修訂,使自然物候與社會生活始終保持緊密的互動關係。而月令物候知識的普及,除了攸關農業生產的農書,以及社交活動、人情往來的書儀等應用文書外,藉由詩歌傳唱所發揮的教習功能,南北朝已出現〈月令〉組詩,入唐而尤有長足發展,從敦煌的民間傳唱,至中唐的文人社群,再到李賀洛陽府試的應試詩,在時間上綿延了二、三百年,地域上跨越了江南、敦煌與洛陽。本文分別從「月令物候知識體系的傳播與教習」、「民間〈月令〉組詩:在物候流轉中顯影的征婦群體」、「中唐文人集體創作的〈狀江南〉與〈憶長安〉」與「李賀〈十二月樂詞〉所映現的都會性與物候期」四個面向加以探究,尤其著重發揮人地關係的地誌書寫特性,映現出特定地理區域的自然物候、日常生活與社會文化,在傳統的地理志、方志、風俗志等文獻記述之外,為區域地誌提供了更為豐富的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