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如見其揮運之時」——書法臨摹的他者問題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21-12-??) 林俊臣; LIN, CHUN-CHEN
    本文旨在探討書法臨摹活動所隱含的思想內涵。書法臨摹活動本身即建立在自我如何向他者學習之互動關係之上,然而當前此崇尚創造精神為主的趨勢之下,對於傳統臨摹裡亦步亦趨地學習碑帖,屈從他者而侷限個人之創造性,既保守又不具開創性;然而古代書論裡,普遍認為臨摹既是繼承古典,又要在繼承中完成自我之更新,所形成之開創性弔詭。因此,本文於這兩種創造性觀點所產生的張力下,透過莊子思想觸及之技藝工夫,探討臨摹的他者(碑帖)與臨摹主體間的拮抗關係,以及自我他者化等過程,如何成為主體內的先在社會性(sociality),進而與當代探討他者倫理的學術資源:法蘭克福學派學者霍耐特(Axel Honneth)之承認理論、孟柯(Christoph Menke)的幽闇美學等交織對話,確立書法臨摹活動於當代學術裡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