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李翊雲《親愛的朋友,我從我的生命寫進你的生命》之中的碎片記憶與自我呈現
    (2024) 莊淯婷; Jhuang, Yu-Ting
    本論文研究了李翊云的《親愛的朋友,我從我的生命寫進你的生命》(以下簡稱《親愛的朋友》),並圍繞以下問題進行探討:作家如何表達他們的負面情感和艱難時期?作家的敘述如何影響讀者,並與讀者產生連繫?本文分析了李翊云的回憶錄,並探討她如何描繪自己過去的創傷、脆弱和抑鬱情感 (depression)。第一部分「互文性:在他人的生命中看見自己」聚焦於互文性 (intertextuality) 這一術語,探討李翊雲如何廣泛引用其他作家的作品作為其自我呈現的一部分。第二部分「記憶碎片,創傷敘事」,我引伸了創傷敘述理論 (trauma narrative) 以進一步分析李翊雲在《親愛的朋友》中呈現的「碎片化」敘事。在第三部分「痛苦情感與抑鬱:脆弱的主體」中,我更深入地研究了李翊雲的「脆弱性」 (vulnerabilities),並結合「脆弱的主體」 (the vulnerable subject) 這一概念,提出對該術語不同的理解角度。第四部分「抑鬱:一種公共情感:記憶是一場情節劇」,我以李翊雲對情節劇這一詞語的觀點為基礎,探討她對記憶和負面情緒(如抑鬱)的表達。我還根據「公共情感」(a public feeling) 這一概念,探討抑鬱可能帶來的積極影響。第五部分「親愛的朋友,文類體裁和社會行動」強調將文類體裁分析視為社會行動 (genre as social action) 的觀點。透過展示《親愛的朋友》可能激發的社會行動,我總結以閱讀和寫作為連繫人們的的關鍵循環,並為未來提供可能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