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後世紀末——論台灣女性小說的城市空間書寫
    (2023) 謝采臻; HSIEH, Tsai-Chen
    本文以二○○○年以降台灣女性小說為研究範疇,論述「後世紀末」女性小說城市空間書寫的「世紀末」變化。台灣世紀末文學崛起於眾聲喧嘩的九○年代,此文學類型反映出解嚴後——特殊歷史脈絡下的台灣,其中以都會為背景的女性小說,更能映照世紀末浮華社會的種種亂象,然而,學界對世紀末文學的討論卻止於九○年代末期,並認為是曇花一現的文學現象。世紀末是出自對歷史及時間邊緣的想像,世紀初亦存在著歷史與時間邊緣的幻想,為了闡述兩者之關聯,本文以「後世紀末」的概念,解釋世紀初台灣女性小說呈現的世紀末樣貌,在第二章中,探討朱少麟《地底三萬呎》、陳雪《摩天大樓》、紀昭君《無臉之城》等小說,敘述個體在城市空間面臨精神與肉體的實質傷害,第三章從成英姝《哀歌》和胡晴舫《群島》解析網路科技為台灣社會及個人帶來虛實變化的轉變,第四章則以李昂《睡美男》、朱國珍《中央社區》、柯裕棻《冰箱》三部小說,從現實空間及虛構異空間的視角,觀察女作家筆下城市的時空樣貌。本文觀察「後世紀末」女性小說繁複多變的城市樣貌,察覺九○年代世紀末文學頹靡躁動的末日想像,在後世紀末的女性小說中,轉為檢視城市內部具體實質的危機,此外,小說揚棄對城市文明的一味歌頌,空洞的城市想像帶給居住者宛若監獄的苦痛,負面的城市書寫依稀可見台灣世紀末文學的身影,與災厄恐懼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