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戰後彰化地區區域發展的時空差異
    (2014) 莊立宏; Chuang, Li-Hung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清末、日治與戰後三個時間斷面,彰化地區區域發展的空間差異。首先,以清末日初的農地生產力與水田率為指標,瞭解清末彰化地區各街庄的農業發展的空間差異;日治時期,則是利用人類發展指數(HDI)轉換而成的地方發展指數公式,藉由嬰兒死亡率、就學率與農工產值的資料統計,瞭解昭和9年(1934)彰化地區區域發展的空間差異;戰後,同樣利用地方發展指數,藉由嬰兒死亡率、粗在學率、成人識字率與人均GDP等資料統計,分別探討民國50年(1961)、60年(1971)、70年(1981)、80年(1991)、90年(2001)五個時間點,彰化地區區域發展的空間差異,並且歸納出戰後彰化地區區域發展變遷過程的四個類型:穩定發展型、成長型、成長相對落後型與波動型。最後分別以彰化市、田中鎮、大城鄉與和美鎮為例進行個案研究,以產業發展的角度切入,再探討與當地交通、人口、都市發展的關係,而後更進一步探究其文化與社會面的發展,以符合人類發展指數(HDI)綜合性指標的概念。 透過量化分析與質性描述,本研究所得結果如下:(一)利用單位土地收穫金、水田率與地區發展指數等指標進行分析,清末與日治時期彰化地區區域發展的空間差異大致相同,高度發展區集中於彰化地區的東側,而低度發展區多分布於西、南部地區;(二)透過地方發展指數的分析,戰後彰化地區域發展的空間差異,高度發展區集中於北彰化地區,低度發展區則集中於南彰化地區,而且以時間為軸,歸納出彰化地區內部各鄉鎮市可分為穩定發展型、成長型、成長相對落後型與波動型等四種發展變遷類型;(三)藉由迴歸與個案分析,得知戰後彰化地區內部區域發展,主要是受到經濟因素-人均GDP的影響,導致內部區域發展呈現空間差異;換句話說,產業活動的興盛與否成為造成內部區域發展差異的主要因素。此外,交通易達性的高低與工業區設立與否皆會影響一地產業發展。因此,各地發展程度深受多項因素交互作用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