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以虛擬原鄉輔助傳統生態知識教學之研究
    (2020) 周孜恆; Chou, Tzu-Heng
    原住民族長期與大自然互動,透過對自然環境和土地的認識,發展出一套包含經驗、實踐、社會與世界觀的傳統生態知識,與西方科學教育相比,原住民族對於環境知識的建構與傳承有著截然不同的理解。在國家治理與現代科學知識的強勢之下,原住民族與大自然、土地日漸疏離,代代相傳的經驗與價值在無形之中逐漸消失。特別是由於現代化的經濟發展,原住民族大量外移至都市求職、求學與生活,導致遷入都市的原住民族學童自小脫離部落,隨長輩以身體力行的方式學習農耕、狩獵、採集等各項與自然環境資源互動的機會大幅降低,其族群的傳統環境智慧也因而逐漸流失。所幸目前國內逐漸重視原住民族文化與教育,傳統文化的教學已投入許多資源,除原住民族實驗學校外,在都市中也設立了原住民族專班,然而,都市學生欲回到部落學習傳統生態知識仍會面臨到時間、距離等種種障礙。 基於此認知,本研究提出「虛擬原鄉(Virtual Indigenous Tribe)」,希望透過沉浸式虛擬實境(Immersive Virtual Reality)技術,重現原鄉的環境,並融入傳統生態知識,讓搬離原生部落的都市原住民族學生,以更具臨場感的方式認識部落的環境與知識。 本研究以臺東成功重安部落作為虛擬原鄉建置對象,以耆老訪談與導覽的方式蒐集重安部落傳統生態知識,將其融入利用無人飛行載具(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所拍攝之像片和360°全景相機所拍攝的全景像片和全景影片,以Unity軟體開發沉浸式虛擬原鄉APP。 本研究與樹林高中原住民族專班合作進行虛擬原鄉教學實測,以認知試題和情意量表前後測問卷作為評量工具,評估虛擬原鄉之教學成效。研究結果顯示,虛擬原鄉教學相較於一般教學更能明顯提升學生對於傳統生態知識的認知程度。情意態度方面,前測時學生對於自己部落的傳統生態知識已有一定的認同感,因此虛擬原鄉教學和一般教學皆沒有顯著提升學生對於傳統生態知識的學習態度,但學生們皆表示,有了虛擬原鄉後,會讓他們更想回去部落學習。 本研究期望虛擬原鄉能夠作為輔助教學的工具,讓都市原住民族學生突破時空的限制,以最貼近原住民族人學習的方式學習傳統生態知識,提升學生對自身部落歷史文化的好奇與求知動力。在未來有機會時,學生還是要回到部落實地學習,獲得更完整的知識與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