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原住民族參與棲蘭山區林業經營的政治生態學分析
    (2017) 周佳琪; Chou, Chia-Chi
    棲蘭山地區是原住民族泰雅族的生活空間,1945年後成為官營伐木的地區。在1945-1967年間,受到國際局勢與經濟影響,棲蘭山地區成為安置榮民與出口林木以換取外匯的地區,當地原住民生活空間受到限縮。1976年後政府頒發「台灣林業經營改革方案」,開始限制官營伐木業,更進一步受到國際潮流的影響,在保育團的訴求下,政府於1991年頒布全面禁伐天然林,但棲蘭山地區仍舊在森林保育處的管轄下。1999年,在保育團體的要求下希望於棲蘭山區成立馬告國家公園,但在當地居民的強烈反對下,馬告國家公園的預算遭到凍結。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權益關係人採取不同的論述,並且在不同尺度中分別展現不同的影響力。主導棲蘭山地區森林生態系變遷的主要力量,以「國家政策」為主。「NGO」與「社區/地方」的行動者則多因應政策的變遷,而產生不同的環境認同,進而採取新的行動,並展現其影響力。在森林生態系變遷歷程中,不同行動者(或權益關係人)會採取對其最有利的論述。而今日「保育」此價值在此歷程中,成為不同行動者(或權益關係人)各自表述與定義的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