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戰後老高雄市區路街巷命名系統與發展特性
    (2017) 邱麟翔; Chiu, Lin-Hsiung
    1980年代開始,地理學的地名研究開始引進批判理論,地名研究的內容從過去的探源和分類,轉而開始探討地名命名的政治脈絡和權力關係。1990年代以後,臺灣也逐漸興起批判地名的研究,由於過去受到不同政權的統治,因此在眾多研究中,多半強調不同政權下,地名代表的政治符號和象徵意義。 近代高雄市的發展,主要在日治時期依附高雄港的興建,遠離過去清代左營和鳳山兩個行政中心;戰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始有現在道路命名,由前可知,高雄市道路命名受到國民政府的影響較多。上述結果對近代高雄市區的道路命名,會產生如何影響?本文以1955年「高雄都市計畫區域圖」作為研究區域,嘗試以高雄市戶政事務所的「門牌戶籍」資料為基準,借助批判理論從國家權力角度切入,以了解「老高雄市區」道路發展和命名特性。 本研究將「老高雄市區」道路命名分為「路街」和「文字巷」兩種形式,透過戶政事務所的門牌異動資料,並對照中研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探討兩者命名的歷史進程。在1960年代以前「路」和「街」的層級不同,命名類型也不一樣,隨著時間演進和「中國地名」命名系統規劃興起,1960年代以後「路」和「街」命名類型趨於一樣,其變化主要來自規劃者的需求與目的;「文字巷」命名出現在1974年以前,其命名方式和次序與「路街」不同,最終因「數字巷」便於使用而逐步被取代。顯示出過去「路」、「街」和「文字巷」的命名和規劃,具有考量到道路層級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