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中文動詞之語意韻律處理:事件相關腦電位研究
    (2016) 陳彥琳; Chen, Yen-Lin
    字詞為語言之中傳遞訊息的最小核心單位。它的意義往往比字典裡所記錄的概括性解釋來的深廣,其中尤其重要的是說話者或作者透過使用該字詞來表達的思維、情緒、對於事件的感受以及立場等。這層語言使用上呈現出來的言外之意,產生自字詞在真實語境當中經常一同搭檔出現的「搭配詞」的一些語意特徵。因此,字詞與搭配詞之間的緊密關係,讓這些語意特徵逐漸感染到字詞的語意,而形成該字詞裡新增的語意。這部分的語意即是被字典忽略的部分。過去的語言學文獻稱這樣「搭配詞之語意特徵感染」的現象為semantic prosody (語意韻律),而它的存在驗證了Sinclair (1991) 提出 the idiom principle,說明字詞的意義來自字詞在文章脈絡中和其他字詞的搭配關係,不是獨立且不受語言使用而改變的。本篇研究旨在以事件相關腦電位技術來探討中文受詞的顯著情緒特質和無情緒特質是否影響目標動詞(皆非情緒詞)的處理歷程。本實驗採用情緒判斷作業並操控目標動詞–中文雙字及物動詞–所誘發的感受(正面感受、中性、負面感受)和目標動詞經常搭配之受詞之情緒高度 (高度情緒化、低度情緒化)。實驗結果顯示,目標動詞所誘發的感受會影響晚期的N400和LPC振幅特性。其中誘發正面感受的動詞所產生的N400振幅最小,說明當動詞帶有正面語意特徵時能提升語意提取之歷程,也意味人類對於正向性的偏好。另外,凡能誘發感受(尤其正面感受)的動詞所產生的LPC振幅都比中性動詞的振幅來的大。這說明帶有情緒語意特徵的動詞能在腦海中生成鮮明的畫面,並且激發大腦的認知分析作業。除此之外,這些情緒特徵的動詞所引誘右腦的LPC振幅又比左腦的大,可表示右腦是字詞情緒處理上不可或缺的功臣。本實驗結果似乎無法驗證語意韻律在大腦認知系統上扮演的角色。然而,我們發現這些動詞的情感判斷可能是受高頻率受詞之情緒特質感染而來。因此我們認為透過每日語言使用習慣,動詞和高頻受詞的搭配關係早已在腦海中深植,這些受詞的語意特徵也就被完全接納成為動詞語意的一部分了,故本實驗無法在大腦字詞處理的當下找到語言韻律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