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利用光達及無人機技術輔助3D地籍測量之研究
    (2023) 陳立璋; Chen, Li-Jhang
    近年來,光達(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技術應用蓬勃發展,可以迅速獲得高精度的點雲資料及提供豐富且細緻3D資訊,相較一般測量方式逐點觀測物體角點,藉由點、線、面呈現土地權屬位置與形狀之2D空間資訊地籍圖,較無法直觀轉換平面地籍與垂直地上物相對關係;原2D測量地籍方式亦間接影響後續應用與拘限用途,例如:地籍圖與現地地上物相對關係立體感、地籍圖重測時地籍調查表所記載指界經界物(牆壁、巷道)因有疑義亦或土地開發銷毀原有經界物,而如何直覺、佐證與復原地籍圖重測指界位置與經界物等。本論文旨在探討如何應用光達及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 VR)及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AR)等技術輔助台灣地籍現況的改進。傳統的地籍調查常常面臨困難,包括地形複雜、環境危險及資料精度低等問題。本研究提出利用光達技術進行精準地形測量,並建立高度真實感的三維地籍資料庫。透過VR、AR等技術,使用者可以在360度環景中自由探索地籍資訊,提高地籍資料的可視化程度。透過VR、AR與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NFC)等新興科技技術,分別應用於地籍圖重測、土地複丈、智慧圖根點等業務,經實際證實在輔助地籍測量成效及實際效益是可行的。本次研究成果如下: (一)LiDAR技術在地籍測量中的應用已經成熟且有效。透過對三維成果的平均值和標準差進行分析,縱坐標差異為0.004m±0.007m、橫坐標差異為0.005m±0.007m、高程差異為0.007m±0.008m。這顯示LiDAR技術的精度達到公分等級,符合地籍測量實施規則的要求,能夠提高地籍測量的可信度。(二)由於地面光達(Terrestrial LiDAR)受到FOV(Field of View)限制,導致點雲數據的不完整性,進而影響測量的精確度及後續應用。因此,利用無人機(Unmanned Aviation Vehicle ,UAV)進行高空掃描,可以補充地面光達點雲的缺漏,使得整體點雲資料更加完整。經過驗證分析,UAV點雲與地面光達點雲的三維坐標差異為平面距離差值為0.023m±0.025m,高程差值為0.037m±0.059m。這顯示UAV可以有效輔助地面光達及全站儀無法到達的測量區域,提供更完整的資料。(三)在牆上設置NFC圖根點,可以避免因道路翻修等原因導致圖根點損毀,進而影響土地複丈的辦理。利用智慧NFC圖根點結合VR、AR技術,可以提高精度、作業效率和土地複丈成果的品質。NFC、VR和AR技術的加值應用有助於新進人員快速尋覓圖根點點位資訊,並有效輔助地籍測量。(四)目前使用的地籍調查表僅記載重測時的經界物,並無相關影像紀錄和三維資訊,對後續的法院鑑測造成困擾。引入3D地籍與光達點雲平台可以免現地指界,加速地籍重測作業時間。然而,現行地籍調查表格式仍為舊式,無法直觀呈現3D地籍資訊。因此,建議引入4D地籍調查表,以彌補現有調查表的不足,並提供更完善的地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