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皇權、法律與社會控制──以清代秘密社會為中心
    (2019) 齊汝萱; Chi, Ruu-Shiuan
    本研究以秘密社會(秘密宗教、秘密會黨)為例,觀察清朝政府透過敕令、上諭、奏摺御批等代表皇權的展現,以及律、例等法律條文之間的交錯運用,呈現出清代政策與社會控制手段的變化。清初官方政策與法律條文乃至於案件審判上,再再呈現出對秘密社會零容忍的態度;至清中期政權逐漸穩固,除了邊疆地區外,對於秘密社會的態度轉趨寬容;及至清中後期,朝廷中開始相繼出現「不問教不教,只問匪不匪」和「不問會不會,只問匪不匪」的聲音,甚至正式頒布上諭,只究其為匪,不問其為會,這是清代官方對秘密社會態度上重要的轉變。但此一態度出現的前期,是因政權逐漸穩固,而後期則因社會變動劇烈,因而採行的權宜之變;至清末期過渡至民國初年時,清代官方所制定的法規範與其政權弱化,並處於幾近瓦解的狀態。國家劇烈變動下,既有的法規範無力控制地方社會秩序,而地方社會處於法規範幾近真空狀態下,卻保有一定的秩序,除了原先地方社會的宗族規範力量外,取代國家法規範的竟為原先受法規範認定危害社會秩序而將其壓制的秘密社會,成了另類穩定社會秩序的特殊現象。同時,秘密社會的一些行為仍多有對社會造成嚴重侵蝕,因此,在民國建立後,秘密社會不因參與革命運動有功,而有所轉型躍升,得到政權接納,反而再次成為政權取締查禁的對象,重回下層社會。
  • Item
    近十五年來(2000-2015)清代民間秘密宗教研究的回顧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7-06-??) 齊汝萱; Chi, Ruu-shiuan
    有清一代,民間秘密宗教盛行於底層社會。清初盛行的教派,主要是明代後期民間秘密宗教的延展,其後,各地的民間秘密宗教活動更加頻繁,教派案件層出不窮,新興教派如雨後春筍,屢禁不絕。至乾隆年間(1736-1795),民間秘密宗教除自明代延續傳承的教門外,尚有清初所創立的教門,再加以此一時期出現的新興教門,使得嘉慶年間(1796-1820)至道光年間(1821-1850)民間秘密宗教的傳習與活動更加活躍,甚至發生數起規模較大的民間秘密宗教叛亂事件。除此之外,其他規模較小的教門在傳教及其活動於底層社會中,亦呈現欣欣向榮的樣貌。到了清朝後期,民間秘密宗教的活動仍舊活躍,可以說民間秘密宗教的發展貫穿整個清代底層社會。因此,民間秘密宗教的研究即成為研究清代底層社會相當重要的一環,在此一題材上,過去十五年來的研究不算少數,有以民間秘密宗教總論、各教門專述、宗教教義與思想信仰、寶卷研究、官方查禁與教派起事以及各類專門主題研究等,研究成果豐碩。本文即以清代民間秘密宗教的中文論著為對象,分為「研究回顧與專書評介」、「民間秘密宗教綜述」、「民間秘密宗教教派專述」、「教派起事與官方查禁」、「經卷、小說與思想信仰」以及「民間秘密宗教各類專門主題研究」等共六方面進行回顧與討論,期待能呈現近十五年來清代民間秘密宗教的研究趨勢。
  • Item
    2016 年「應用史學課程設計與教學研討會」紀要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6-12-??) 齊汝萱; 陳裕文
    「應用史學課程設計與教學研討會」於2016 年11 月19 日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本部文學院會議室舉辦。主辦單位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協辦單位為長庚大學醫學系人文及社會醫學科。本場研討會主題方向為「課程設計的理念與實際」、「課程實作經驗」以及「專題演講」。第一場次「課程設計的理念與實際」由周樑楷教授主持,主講人與報告題目分別為陳登武〈臺師大應用史學學程的理念與現況分析〉、林桶法〈應用史學學分學程在輔大〉以及陳鴻圖〈東華大學應史學程〉;第二場次「課程設計的理念與實際」由陳玉女教授主持,主講人與報告題目分別為楊維真〈中正大學應史課程〉、林慈淑〈東吳大學應史課程〉以及陳恒安〈成功大學應史課程的想像〉;第三場次「課程實作經驗」由楊肅献教授主持,主講人與報告題目分別為李若庸〈專業實習課程分享〉、李卓穎〈深度旅遊:實用歷史研究的一個發想〉、陳進金〈理論與實際:「口述歷史」課程的設計〉以及金仕起〈「數位、遊戲與歷史」課程報告〉;第四場次「專題演講」由陳惠芬教授主持,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召集人林富士演講〈「應用史學」與「數位人文學」〉,本次研討會內容精采深入,可供應用史學課程設計與教學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