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禪門散聖與文殊化身:寒山形象在宋代禪林中的轉化及其意涵
    (2014-09-01) 黃敬家
    寒山在唐代為一謎樣人物,呈現寒巖貧士的形象。到宋代,他被放入禪宗系譜中,形成禪門散聖與文殊化身兩種形象。他是如何與為何會從寒巖貧士演變到宋代禪門中形成與前不同的兩種身分和形象轉化呢?筆者發現,透過禪宗文獻不斷地引用與改寫,寒山被逐步歸為遊戲應化的「散聖」,有其瘋癲特質的宗教意涵。另一方面,從歷史性的文殊信仰發展脈絡,探究「寒山文殊」封號成立的內在意義和宗教文化成因,並從寒山、文殊之間對應的精神特質,提出二者產生連結的可能解釋。整體而言,寒山被形塑成以遊戲人間的散聖作為另類的示現,展現禪宗活潑而生活化的修行特色,以自身作為聖、俗泯然,任運施化的一種表演。而其自性天真,正相應於文殊的童行純潔,同樣具備自性本具的活力和智慧;外現瘋癲之狀,與文殊內在的智慧特質,正是顯相與本質不二的具體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