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經典秩序的建構:廖平的世界觀與經學之路
    (2013) 魏綵瑩
    廖平以研究經學、實踐孔子之道為本願,欲把經學扮演成時代的舵手,於學術思想史上別開生面。尤其是大約在甲午戰後,強烈的時代責任感更是其學術活動的原動力,他以經典面向現世的理論最大的特點,就是思考如何讓「孔子」走入當下的世界,以經典規劃中國與世界的秩序,因此廖平的「世界觀」就是個值得探討的議題。又廖平學術受整個大時代的影響甚鉅,諸如甲午戰爭、維新變法、立憲與革命的風潮、西方政治文化思想、進化論、地理天文新知及各種科學等,因此其思想建構受這些學理影響造成思想變化的過程不可忽視。 廖平的世界觀涉及整個時代的脈動,那麼以下的問題是本文所欲探究的:第一,在世界觀的建構過程中,他對中國與世界的秩序安排是什麼特色?孔經的根本精神是什麼?第二,廖平為了使孔經為主體的傳統學術能夠適應當代,就勢必要重釋經學及以經學為主體的整套儒學體系。當時正處於所謂轉型的時代,他在經學重釋的過程中,具有個人的特色加上濃重的時代意識,值得我們去關注。也就是說,在古典(傳統)到現代學術的建立過程之間,特別是根植於其思維意識當中的中國傳統學術思想,在受到西學碰撞之後的新舊知識交涉過程,有需要進一步的去發掘。這對關心中國學術思想如何從傳統過渡到現代的歷程,是個重要與嚴肅的課題。 本文從兩個層面切入探討,首先是廖平如何重新定位中國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如何用孔經重構世界秩序。近代中國思想史上有一個從「天下」到「世界」的進程,「世界」逐漸取代了過往以中國居於中心的「天下」觀念。然而對晚清學人而言,該如何為被世界邊緣化的中國在世界中尋求定位,卻是焦慮徬徨的過程。以《公羊》家的代表性人物康有為為例,他內心的版圖中,屬「文明」的「諸夏」已成了歐美,中國已落於「夷狄」的一邊,對康氏而言,政體的改變正是扭轉中國在世界中的位置相當重要的關鍵。然而廖平的思想所展現的,卻是另一種如何為中國定位的典型。他要將以三綱為精神、〈王制〉為架構的天子、諸侯體制普及於世,讓世界成為具傳統文化特色的倫理共同體。也因著中國有三綱倫理為主體的經教,故能成為世界的「諸夏」,立足於中心的地位,從來不曾被邊緣化。因此廖、康兩人的孔子改制內容並不同調,本文的研究也點出了近代《公羊》學者內部思想、政治理念的多元面相。 本文呈現的第二個層面是廖平的學術所表現的時代性。例如對陰陽五行宇宙觀的新銓說方面,他已經大力表現了對氣化的宇宙觀知識系統之質疑甚至否定,之後的古史辨派學者會用學術史的眼光重新考辨陰陽五行學說的來歷,也是源於本有學術權威的崩潰,廖平扮演了承先啟後的地位。又傳統天人關係被西學否定之際,廖平也建構了自己的一套天學系統。雖然在他的主觀意識上,「天人合一」的秩序不可撼動,但是為了要讓孔子思想可以立足於當代,在將西學新知引入天學的過程裡,無形中也使「天」的性質發生轉化,有朝著現代自然天發展的趨勢,而天與人的關係逐漸的疏離也成為必然的走向。處在知識擴張與價值觀轉變的晚清,廖平對經典內容的詮釋也呈現了極大的不穩定性,甚至出現價值觀的重塑。總之,擺盪在原有的信念與西學新知之間,廖平的學術體現了西潮蕩擊下的傳統學術、思想與信仰變遷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