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民族誌與文學想像---日治時代臺灣民俗書寫的考掘
    (2010/08-2011/07) 陳龍廷
    民俗學,這樣的詞彙從明治時代文化人類學者等先驅的建置與翻譯,到早期臺灣總督府著手實施宗教、土地等田野調查等報告集結成書。晚近一些研究者,將人類學家的民族誌描述為:對真實性的文本建構。如果將民族誌也視為一種敘事或書寫文本,那麼關於臺灣的知識如何建構,而從相對客觀的理性認知到日本作家對臺灣民俗進行感性的、主觀的文學想像,這樣的演變現象背後的目的以及理性與感性之間的轉變本身的文化意涵,是本研究計畫所要關注的課題。 本計畫的研究對象,將包括日治時代的民族誌及文學的想像書寫,所探討的並非針對個別民俗書寫文本,而是一種共時性(synchronic)的、後殖民主義的視野,所要處理的包括臺灣知識的建構與全景敞視主義(panoptism)、文學想像與帝國主義等兩方面的議題。而研究的架構主要是將日治時代同時期臺灣籍與日籍作家,甚至民俗學家的調查報告放在同一個平臺上觀察,考掘其相關的陳述(énoncé)以及論述(discours),而讓不同的觀點、不同企圖的民俗書寫文本具有對話、比較的可能。對跨學科的整合研究而言,本研究將從文學、人類學、語言等不同學科研究的成果出發,經由這些歷史文獻的重新解讀出發,最後或許可以建構一套屬於這塊土地的文藝理論,或打開臺灣學術界的新視野。 本研究因臺灣師範大學新進教師研究計畫補助,已經進行過一年的先行研究,預計完成張文環、龍瑛宗、王昶雄等臺灣籍作家,以及西川滿、庄司總一等日本籍作家的民俗書寫。因而本計畫將從後殖民主義(postcolonialism),及文本策略(textual strategy)的核心概念出發,主要針對日治時代的臺灣民族誌的書寫進行深入的考察,並與文學想像的民俗書寫進一步做比較。預期該研究對學術的貢獻,包括開發臺灣文學的新研究素材、發掘新的臺灣話文書寫文本,並提供對臺灣的本土性進行反思等。
  • Item
    傳統與流行:劉福助歌謠的雙重意義
    (臺灣風物雜誌社, 2013-06-01) 陳龍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