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譚鑫培清宮演劇考
    (國文學系, 2005-03-??) 陳芳
    開創京劇「以人立派」的宗師譚鑫培,自光緒十六年(1890)被選入宮承應後,有將近二十年的時間,在內廷輪值演戲。一生重要代表劇目,幾乎都曾在宮廷搬演過,所創「譚調」更是風靡一時。因為這是一種曲折悠揚、頓挫有致的清新唱法,一則以前三傑(主要是程、余)打底,並融會各家長處,「跨行當」、「跨劇種」、「跨藝類」地「化用」他山之石;一則掌握咬字吐音的精確性,又善用墊字、嘎調、垜板等行腔技巧,創造唱調的另一種搖曳之美。同時,改動唱詞唸白、調整板眼尺寸、設計身段套式,自然演來不同凡響。而其創立的文武老生行當,文戲武唱,武戲文唱,更奠定了譚派大路子的包容性。如《烏龍院》、《瓊林宴》是安工兼衰派,《定軍山》、《賣馬》、《打漁殺家》是安工兼靠把,《李陵碑》則是靠把兼衰派等。譚派的經典劇目,因此獨樹一幟,特別好看。不論是開場戲如《戰太平》、《南陽關》,武小生或武生戲如《八大鎚》(《王佐斷臂》)、《翠屏山》、《連營寨》,花臉戲如《沙陀國》(《珠簾寨》),武打戲如《盜魂鈴》等,經過譚氏的整編,後來也都成為老生的傳統劇目。譚氏一專多能,博然後精,果然在劇目豐富和發展上卓具貢獻。至於譚氏在清宮合作的主要演員,多是當行主腳。或能兼唱梆子,如龍長勝;或能兼唱崑曲,如王桂花、陳得林;或能自創刀馬旦行當,如于莊兒;或能研發淨腳之[二黃慢板],如劉永春……,可謂人材濟濟。對於譚氏的新腔新調新創意,或許亦有所啟發。總之,由崑曲而皮黃,由武生而老生,譚氏終於以「文武俱精,崑亂不攩」享譽菊壇。
  • Item
    清宮月令承應戲初探
    (國文學系, 2006-03-??) 陳芳
    清宮之有月令承應戲的定制,雖始於乾隆初期,然道光以降,多所撙節,節令由原定二十六種縮減一半,現存劇目約有一二○出。本文擬先梳理其中最常搬演的四十八出,探抉清宮月令承應戲的演出種類、現存劇目、表演排場及音樂結構等內涵特色,以為日後清宮戲曲之相關研究工作預作奠基與補白。經過研析,可知該類劇目內容多荒誕無稽,旨在月令承應,故特重形式排場,動輒數十人登場,多運用吉祥曲牌與藻飾曲文載歌載舞,描繪出綺麗繁華的演出畫面。目的即是為封建統治者服務,政治色彩非常鮮明。同時,於劇套結構上多不依循常規,罕見「熟套」固有的程式。或視劇目為「楔子」,任意運用一二隻曲;或以數隻簡短曲牌組成「變套」;或別出心裁,以各式「新套」曲牌重組,一新耳目。且所用服飾、砌末都極盡鋪張華美、奇巧變幻之能事。於是,視覺鮮豔,絢麗繽紛;聽覺創新,變化多端;鋪陳歌舞,頌揚昇平,乃織就清宮節令演戲的一幅錦繡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