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影響臺灣兒童讚美語回應發展之因素
    (華文世界雜誌社, 2014-12-01) 郭玥慧; 陳純音 
    本研究旨在探討兒童讚美語回應的發展情形,同時也探討讚美者性別與社會地位和讚美主題對判斷以及回應讚美語的影響狀況。本研究方法包含看圖判斷讚美語實驗與看圖回應讚美語實驗。受試者由幼稚園中班、大班、小一、小二、小三以及大學生共一百四十四位學生所組成,依年齡分為六組,每組二十四人,男生女生人數各半。
  • Item
    華語時間表述方位詞「前」、「後」、「上」、「下」之習得
    (華文世界雜誌社, 2015-03-01) 吳品嬅; 陳純音 
    本研究採質性分析,探討母語為英語之外籍學生華語時間表述方位詞之習得順序與偏誤。研究對象為3名來自初級、中初級及中高級之美加學生,每個月進行實驗,共計6次,為期半年。實驗題型含兩大類:「選擇題」及「看圖說故事」兩類型,每月所蒐集到的語料並與12名母語人士做比較。研究發現,對母語為英語之外籍學生而言,「上下類」表時結構較「前後類」表時結構容易習得,顯示「分岐」的概念(即後者)較「零對照」的表達(即前者)來得具挑戰性。而分析四個方位詞時,亦發現「下>後>上>前」之順序,說明了對母語為英語之外籍學生而言,表「未來」概念之方位詞較為容易掌握。其次,外籍學生易出現之偏誤類型可分為「錯序」、「誤代」、「誤加」、「遺漏」四大類,其中以誤代最多而錯序最少。最後,從實驗結果可看出,外籍學生在理解及應用層面之發展不一,其在理解層面掌握較快,應用層面則是相對較晚。
  • Item
    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道歉語之習得 
    (華文世界雜誌社, 2012-12-01) 林庭州; 陳純音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之兒童使用道歉語的發展。本研究包含兩個控制變因,即責任與冒犯嚴重度。主要研究議題為兒童對於冒犯的認知與控制變因的關係,兒童使用道歉語的分類,及其道歉語是否受到控制變因和本身對冒犯認知之影響而有所不同。本研究採用兩種實驗題型:懲罰判斷測驗與看圖回答測驗。研究對象包含實驗組的一百二十位兒童,依平均年齡四至八歲分成五組,每組二十四人,以及對照組的二十四位成人。實驗結果顯示,中文為母語之兒童平均在四歲左右已能區分不同程度的責任與冒犯嚴重度。四歲與五歲兒童常因嚴重度高而給予較重的懲罰,較年長的兒童以及成人懲罰標準偏向責任,或是兩個變因混合考慮。口語語料顯示出,就主道歉策略而言,七歲以下兒童使用直接道歉策略多於間接道歉策略,七歲以上的兒童與成人剛好相反。就次道歉策略而言,所有兒童使用最多的是提供(Offer),其次是承認(Acknowledgment),要求(Request)最少。兒童使用次道歉策略也有階段性發展。最後,本研究發現可能的原因與兒童語言發展仍未至臻有關,因此較無法有效使用間接道歉策略。對成人而言,受到禮貌理論(Brown & Levinson 1987)的影響,成人仍會使用很多間接道歉策略,不因控制變因之不同或自我對於冒犯程度認知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 Item
    高中英文教科書使用後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文教學中心、Airiti Press Inc., 2013-03-01) 陳育萱; 陳純音 
  • Item
    Acquiring Chinese Discourse Markers�
    (英語語言與文學學刊編輯委員會, 2011-02-01) 陳昌偉; 陳純音 
  • Item
    臺灣學齡前兒童華語量詞習得之再探討
    (華文世界雜誌社, 2009-06-01) 黃雅微; 陳純音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學齡前兒童對華語類別量詞(count classifiers)和計量量詞(mass classifiers)的習得(Cheng and Sybesma 1998, Tai 1994)。本研究共設計兩個實驗:圖片辨識測驗及圖片描述測驗。研究對象爲45位以華語爲母語的學齡前幼童,根據其年齡分成三組(第一組爲三歲、第二組爲四歲、及第三組五歲)。 主要的研究發現如下:首先,學齡前兒童能夠分辨類別量詞和計量量詞之間的差異,此差異達到統計上的顯著,且不同於前人(Chien et al. 2003),我們發現學齡前兒童在類別量詞的表現顯著優於計量量詞。其次,「年齡」的確對類別量詞和計量量詞的習得有所影響並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Chien et al. 2003, Hu 1993, Loke 1991, Ying et al. 1983),研究發現三歲到四歲是兒童習得量詞的關鍵期。量詞「個」是兒童最早習得的量詞,「標準量詞」對兒童來說難度最高,因此爲最慢習得的量詞(Erbaugh 1986, Loke 1991)。
  • Item
    英語關係子句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文教學中心、Airiti Press Inc., 2004-07-01) 劉明儀; 陳純音 
  • Item
    Acquisition of Reflexives by EFL Students in Taiwan
    (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1998-06-01) 陳純音 ; 宋麗梅 
    This study aims to addres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L1 properties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L2 grammars by examining the EFL students' interpretations of English reflexives. Two hundred and fortythree subjects were asked to take both a true-false judgement test and a multiple-choice test; that is, they had to indicate their judgment on the grammaticality of sentences related to Part A of the Binding Theory (Chomsky 1981). Our experimental results not only support the transfer hypothesis, but also indicate that the number of years of learning slightly influences L2 learners in interpreting English reflexives, but the methodological test design differences do not play a crucial role. Finally, it is shown that subjects' responses to the syntactic constructions are determined by the number of antecedents provided in the test sent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