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周秦漢大一統思想的常與變
    (2011) 陳純芝
    本文將中國古代大一統思想發展,分成四個時期:發端於西周、轉型於東周、奠基於秦代、定型於西漢。論文內容分為「統治者立場」與「士人立場 」、「大一統思想的三個面向」三篇。   在第一篇「統治者立場」中,透過統治者的角色,探討從封建到郡縣的政治轉型過程中,大一統思想有何變革。共分為四章,即西周「封建大一統的形成」、東周「封建大一統思想的轉折」、秦代「郡縣大一統思想的奠基」、西漢「郡國大一統思想的完備」。此篇章就表面而論,是依序探究西周至西漢的統治者意識;但以深層面而言,則包含下列兩大議題:首先,釐清中國古代的統治者何以如此看重大一統思想,及說明中國古代大一統君主如何形塑其政權基礎、統治藍圖與疆域範圍。再者,考察在中國古代大一統思想中,統治者的角色定位,及人民的主體性。   在第二篇「士人立場」中,筆者所言的士人意指東周以後崛起的集團。此部分的討論,分為兩章,涵蓋春秋戰國時期及秦漢兩個階段。在大一統實質政體已漸崩解的東周,士人是可以為自身道統作高度自主性立論。而士人的高度自主性,反映在大一統思想的詮釋上,尤為明顯。本文稱之為「高度的大一統思想」。在秦漢時期,隨著皇帝集權帝國的建立,士人不僅無法規避於政治力量;更逐漸納入統治體系中。從而士人在道統理想與政治現實中,必須尋出中間路線,本文稱之為「相對自主的大一統思想」。其最大的特色,是出現一套與統治者相似卻又略有不同的大一統思想。士人開始肯定君主及其統治的天下 ,乃大一統思想體系的主體範疇。不過,士人的道統思想並未消失,反而透過對大一統思想的不斷修正與完備,使大一統思想雖在形貌上利於君主,但實質中仍保有為天下之民立論的思想。以此而言,這個章節的核心問題有二:其一 ,士人在面對政治勢力考驗時,其大一統的獨特詮釋。其二,儒家於武帝時期受到獨尊的歷史發展與士人的大一統思想變遷的關聯性。 在第三篇「大一統思想的三個面向」中,分為三章。旨在總結前兩篇內容,進而歸納自西周開始,迄於西漢時代有關大一統的「正當性理論」、「統治理論」,及「疆域理論」的發展。這方面的討論焦點,不僅以縱向的時代脈絡貫穿三個面向的轉化歷程,亦希望以橫向的思想內涵釐清三個面向中的常與變。因此這三章的討論,乃是依據前兩篇的內容,並進而剖析三個面向所蘊含的主要觀念以作為章節探究的議題。在第一章「正當性理論」中,分成「天下統一的正當性」、「統治者的正當性」兩個部分。「天下統一的正當性」單元 ,以春秋戰國與秦代為主;而「統治者的正當性」單元,則以奉天、承運、聖君、民本四個觀念作為主軸。在第二章「統治理論」中,分成「現實取向」與「理想取向」兩個部分。「現實取向」單元,分析由封建到郡縣,及長治久安兩個主題;而「理想取向」,則由奉天、承運、聖君、民本四個觀念出發。在第三章「空間理論」中,分成「海內中國」與「夷夏之防」,以及「王者無外 」與「四方來傚」兩個部分。   在結論部份,本文對周秦漢大一統思想的沿革、三個面向,及理想與現實層面等議題作一綜述,以考察西周至西漢大一統思想的常與變。
  • Item
    思想史教學在歷史課堂上的途徑與應用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06-??) 陳純芝
    有關古代世界史的教學,95 課綱多了不少思想史的單元。但思想史的教學,最大的困擾在於如何不流於思想全盤煩細的介紹,又能反映思想的精義所在。依循這種思考模式,以及結合95 課綱的說明,個人認為在課堂上,或許可以嘗試五個途徑:一、著重歷史內在思想脈絡的發展:帶領學生理解此思想所涉及的整個思想脈絡,進而與相關的時代思想作一綜合比較。二、理解、掌握時代特色及歷史背景:讓學生建立時代觀念,看清思想產生的外在歷史條件。三、建立思想的整體觀念與掌握思想的主要特質:培養學生掌握每一個時代最重要的概念與時代精神。四、理解此思潮對當代與其後時代的重要影響:針對思想對當代與其後時代產生的最重要影響加以論述,尤其必須與章節主題結合。五、進行橫向時代的比較:配合現行95 課綱版本的世界史,著重多元文化比較觀點。本文嘗試以「哲學的突破」中希臘思想的變革,以及「近代早期的思想與學術」中歐洲的科學革命與啟蒙運動為例,應用上述五個思想史教學的途徑,以說明個人思想史教學的實際運用。不過,透過兩個單元的例證,可以見到任何思想史的教學,都並非同一模式可以涵蓋。比較特殊的是,在這兩個單元中,不同文明的比較,均成為講述的重點。總之,高中課堂思想史教學,不在於思想的全面介紹以及課文的完整,而是希望透過某些講述途徑、相關閱讀資料,以及問題意識表述,使學生在面對不易理解的思想史課題時,能嘗試以討論與思考方式進行認識。
  • Item
    先秦大一統思想的轉化與秦統一思想的發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1998-06-??) 陳純芝
  • Item
    思想史教學在歷史課堂上的途徑與應用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06-??) 陳純芝
    有關古代世界史的教學,95 課綱多了不少思想史的單元。但思想史的教學,最大的困擾在於如何不流於思想全盤煩細的介紹,又能反映思想的精義所在。依循這種思考模式,以及結合95 課綱的說明,個人認為在課堂上,或許可以嘗試五個途徑:一、著重歷史內在思想脈絡的發展:帶領學生理解此思想所涉及的整個思想脈絡,進而與相關的時代思想作一綜合比較。二、理解、掌握時代特色及歷史背景:讓學生建立時代觀念,看清思想產生的外在歷史條件。三、建立思想的整體觀念與掌握思想的主要特質:培養學生掌握每一個時代最重要的概念與時代精神。四、理解此思潮對當代與其後時代的重要影響:針對思想對當代與其後時代產生的最重要影響加以論述,尤其必須與章節主題結合。五、進行橫向時代的比較:配合現行95 課綱版本的世界史,著重多元文化比較觀點。本文嘗試以「哲學的突破」中希臘思想的變革,以及「近代早期的思想與學術」中歐洲的科學革命與啟蒙運動為例,應用上述五個思想史教學的途徑,以說明個人思想史教學的實際運用。不過,透過兩個單元的例證,可以見到任何思想史的教學,都並非同一模式可以涵蓋。比較特殊的是,在這兩個單元中,不同文明的比較,均成為講述的重點。總之,高中課堂思想史教學,不在於思想的全面介紹以及課文的完整,而是希望透過某些講述途徑、相關閱讀資料,以及問題意識表述,使學生在面對不易理解的思想史課題時,能嘗試以討論與思考方式進行認識。
  • Item
    先秦大一統思想的轉化與秦統一思想的發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1998-06-??) 陳純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