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日本皇族的殖民地臺灣視察
    (2011) 陳煒翰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為了要建立起仿西方的近代化民族國家,因此古老且一脈相承的日本皇室,被用來作為「日本屬性」的象徵,為了使日本民眾能產生共同的國族觀念,皇室巡視儀式被廣泛使用。作為鞏固政權及保障皇室繼位之需,身為皇室血親的皇族,在此時被大量的分封,並在法律上給予保障與特權,以便成為天皇的屏障並代替天皇參與各項活動與工作,至領土內視察,也是皇族的其中一項任務。臺灣在日本殖民時期,即曾有包括裕仁皇太子在內的27位日本皇族,進行共34次的視察。 本論文重點有三,首先從日本皇族蒞臺主因、時空環境下的主客觀因素,以及總督府與地方政府的行程安排與考量,來探究視察時殖民地的統籌執行單位「奉迎委員會」以及相關行程設計之因。對於皇族行程的安排考量,筆者則透過史料的分析統合,在本論文中提出「三大前提」、「五大要素」的論點,也藉由整體分析,拼湊出皇族在臺活動的輪廓。 再者,皇族與被動員人民的接觸,則是本論文另一個書寫重點。文中將迎接皇族的「奉迎者」依據其身份與種族分為學生、漢族系臺灣人、原住民、日本人等四類加以探討。人民依據其身份,在迎接皇族的參與度上有著差異,而人民與皇族的接觸方式,也因其身份的不同而不同。 最後,則從視察結束後皇族對臺灣人事物的感想、人民對於日本皇族的觀感、視察活動時總督府所掩蓋的社會真相,以及後續影響等四者加以探討。在安排的行程中,皇族成員體驗了臺灣的風土民情,對於人事物也多有著正面評價,但刻意安排的景象,也曾被他們識破看穿,而人民則對這樣耗費巨資的活動有褒有貶。但最重要的是,在這營造的、光鮮亮麗的活動背後,則有著各種被隱藏的問題存在。 日本皇族在當局種種的儀式與安排下,得以在視察臺灣之時展現他們身為帝國統治階級的權威,並目睹總督府的建設成果。臺灣人民在迎接的過程中,也被安排進入上下支配體系,呈現出一齣規範嚴謹的「奉迎大戲」。這種視覺表象營造為的即是有效統治國家、培養人民服從的政治目的,透過這樣的戲碼,統治者強化並達成治理的行銷與宣傳,日本皇族的臺灣殖民地視察,即是其具體化成果。在臺灣史進程中,不只是日治時期如此,各個政權也以各種形式,來演出屬於自己時代的「奉迎大戲」。皇族視察臺灣的有形與無形資產則影響到了今日,成為臺灣歷史中不可抹去的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