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味蕾的行旅:晚清歐美遊記的飲食書寫
    (淡江大學中文系漢學研究中心, 2013-12-01) 陳室如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後,大量晚清旅人前往西方取經,留下數量可觀的海外遊記。旅人於途中所感受的西方飲食文化,不僅是個人飲食習慣的挑戰,更代表既有生活體系與陌生文化的碰撞。晚清歐美遊記對西方飲食的負面批評集中於人為層面,尤以外在形式的鋪張與豪奢風氣的盛行為最,旅人對西方飲食的正面印象則來自於清潔衛生與科學化的實用性,見證科技文明之落實,呼應力求圖強的時代背景與出國動機。旅人熟悉的家鄉味在遠渡重洋後除了安撫脾胃鄉愁外,還能展示民族自信心,成為與西方文明抗衡甚至涵攝他者文化的工具,西人對中國食物的蠻荒認知與參與創新,投射出被扭曲與再造的東方想像,提供旅人觀看他者眼中的自我形象。
  • Item
    王韜《漫遊隨錄》的物質文化
    (東吳大學中文系, 2013-05-01) 陳室如
  • Item
    晚清域外遊記的海洋書寫--以張德彝《稿本航海述奇匯編》為例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2011-06-01) 陳室如
    張德彝為晚清特殊外交人物,自1866年以同文館學生身分隨行出國,至1901-1906年任出使英義比國大臣,共歷八次出洋,停留海外27 年。旅外期間他每日撰寫日記,留下二百餘萬言的《述奇》作品。 《述奇》包含大量航海日記,張德彝慣用「如鏡如畫」敘述,詮釋出模糊籠統的海上美景,紀實的海洋景物反而具備虛幻情境。隨著航海經驗的積累,他從傳統認知的比附轉為科學化、數據化,建構出一個接近西方的海洋世界。 張德彝再現的航海生活極為多樣,暈船之苦與狂風巨浪,被認定為冒險專屬勳章,屢屢安然度險,被他視為君主海神與西方科技共同之功,反映出傳統與先進的矛盾。至於個人自然審美經驗與船上娛樂活動的參與,則呈現出一種新╱舊、靜╱動並存的歡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