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抗戰時期陝西省的移墾事業(1937-1945)
    (2011) 陳國聖
      國民政府在抗戰初期即確定積極救濟難民的方針,並且在救濟辦法上擬定以開墾為中心工作,進而頒行《難民墾殖實施辦法大綱》、《非常時期難民移墾規則》與《非常時期難民移墾條例》等一系列法規,以有效地而持續地推動移墾事業。民國29年7月,農林部正式成立,陳濟棠任首任局長,其後農林部並設立墾務總局。農林部在移墾事業的進展上除了增設直屬墾區外,也積極推進省營墾殖與民營墾殖的發展。   陝西省在全面抗戰爆發後調查全省荒地,並成立陝西省墾務委員會。黃龍山墾區在民國27年1月成立辦事處,朱慶瀾貢獻良多。民國28年4月,墾區辦事處升格為墾區管理局,朱慶瀾任首任局長;是年5月,黃龍山墾區由省營改制為國營。民國30年5月,胡抱一接任局長而積極推行墾務,使墾區的移墾事業得以持續發展;而到了民國32年以後,黃龍山墾區不再增收墾民。至民國33年4月底,黃龍山墾區遭到撤銷,由陝西省政府接管其業務。黎坪墾區於民國29年3月由省營改制為國營,安漢擔任局長。黎坪墾區的移墾事業在安漢的領導之下不斷向前發展、進步,但安漢在民國32年11月遇害,使黎坪墾區的墾務因而停頓;至民國33年4月中旬,黎坪墾區也和黃龍山墾區一樣遭到撤銷。   省營性質的汧山墾區是抗戰時期陝西省的第三大墾區,其在民國29年1月1日成立辦事處,李象九任辦事處主任。汧山墾區成立後即策劃各項墾務與積極招收墾民,且墾區內也有軍墾與民墾等墾殖形式,使汧山墾區的移墾事業得以持續發展。陝西省內尚有馬欄、太白山麓、寬灘、郿扶、嵯峨山、隴縣杜陽、渭灘與鳳縣銀洞灘等其他非國營墾區,雖然規模小於黃龍山、黎坪與汧山等墾區,但亦對陝西與全國大後方之移墾事業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甘肅省雖與陝西省同屬西北地區省份,但其移墾事業在收容墾民數量、開墾土地面積等各方面都不如陝西省發達;而在地理位置上屬於東南地區的江西省,其開墾與耕作之條件實較陝西省優越,所推行的移墾事業和陝西省相比也可說是毫不遜色。   抗戰時期陝西省政府和賑濟委員會、陝西省賑濟會配合運送墾民,而墾民之墾具、生產工具糧食的獲得則主要為各墾區自身籌得經費或中央、民間捐贈之款項購買;移入陝西的大部分墾民皆為農民,亦能勝任墾區之移墾事業,墾民也能夠擁有自己的耕地。由於陝西省政府與中央關係的平和,使國民政府得以較為順利地在陝西推行移墾事業,但是也一直受到中共的影響。無論如何,抗戰時期陝西省的移墾事業,實為中國抗戰期間的歷史發展之不可或缺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