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1
  • Item
    權力、空間與象徵:大甲鎮瀾宮的進香路線
    (地理學系, 2010-11-??) 張伯鋒; 陳國川
    臺灣的媽祖信仰受到島內、外政治局勢、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的影響,歷年來有著不同的面貌。本文主要從社會環境變遷的角度來思索臺灣媽祖信仰發展的意義與特性,並以大甲鎮瀾宮的進香路線變遷為例。從地理學的角度而言,廟宇作為信仰的中心扮演著中地的角色,提供轄境內居民許多的服務機能。隨著工商業與經濟的發展,「人地關係」逐漸疏離,致使傳統廟宇的中地機能產生變化。近年來,鎮瀾宮藉著重組管理組織與擴大進香路線,意即透過「人人關係」的掌握與「地地關係」的經營,逐漸擺脫早年在臺灣島內封閉性的信仰競爭與廟宇位階體系的限制,以及媽祖香火靈力位階之說的壓抑。尤其在民國76 年(1987)解嚴後,其前往中國湄洲進香以挑戰島內的媽祖位階系統,並藉由擴大舉辦前往新港遶境進香的活動,逐漸成為臺灣知名的媽祖廟。然而,民國80年代以後,由於兩岸的開放與往來,原本臺灣島內封閉性的媽祖廟宇之不完全競爭體系,在許多廟宇相繼前往中國朝聖後,逐步轉變成兩岸往來、開放性的完全競爭系統。至此,鎮瀾宮過去曾藉著湄洲媽祖的香火,而在臺灣島內民間信仰的競爭中成功轉型,而今卻需面對來自兩岸媽祖廟宇的競爭與壓力。於是,除了擴大新港遶境進香的組織與活動規模之外,更於民國90 年(2001)藉著臺灣媽祖聯誼會的成立,連結臺灣各地媽祖廟的勢力,以與對岸及臺灣其他香火鼎盛的媽祖廟抗衡。
  • Item
    權力、空間與象徵:大甲鎮瀾宮的進香路線
    (地理學系, 2010-11-??) 張伯鋒; 陳國川
    臺灣的媽祖信仰受到島內、外政治局勢、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的影響,歷年來有著不同的面貌。本文主要從社會環境變遷的角度來思索臺灣媽祖信仰發展的意義與特性,並以大甲鎮瀾宮的進香路線變遷為例。從地理學的角度而言,廟宇作為信仰的中心扮演著中地的角色,提供轄境內居民許多的服務機能。隨著工商業與經濟的發展,「人地關係」逐漸疏離,致使傳統廟宇的中地機能產生變化。近年來,鎮瀾宮藉著重組管理組織與擴大進香路線,意即透過「人人關係」的掌握與「地地關係」的經營,逐漸擺脫早年在臺灣島內封閉性的信仰競爭與廟宇位階體系的限制,以及媽祖香火靈力位階之說的壓抑。尤其在民國76 年(1987)解嚴後,其前往中國湄洲進香以挑戰島內的媽祖位階系統,並藉由擴大舉辦前往新港遶境進香的活動,逐漸成為臺灣知名的媽祖廟。然而,民國80年代以後,由於兩岸的開放與往來,原本臺灣島內封閉性的媽祖廟宇之不完全競爭體系,在許多廟宇相繼前往中國朝聖後,逐步轉變成兩岸往來、開放性的完全競爭系統。至此,鎮瀾宮過去曾藉著湄洲媽祖的香火,而在臺灣島內民間信仰的競爭中成功轉型,而今卻需面對來自兩岸媽祖廟宇的競爭與壓力。於是,除了擴大新港遶境進香的組織與活動規模之外,更於民國90 年(2001)藉著臺灣媽祖聯誼會的成立,連結臺灣各地媽祖廟的勢力,以與對岸及臺灣其他香火鼎盛的媽祖廟抗衡。
  • Item
    臺東縣史產業篇
    (臺東縣文化局, 2000-03-01) 陳國川; 林聖欽
  • Item
    臺灣地名辭書.卷廿四.金門縣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14-09-01) 陳國川; 高銘澤
  • Item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和生活課程綱要內容之前導研究
    (2013/07-2013/12) 張茂桂; 林慈淑; 秦葆琦; 王浩博; 蕭憶梅; 何思瞇; 陳國川; 汪履維; 吳璧純
    本研究的目的有六:一為探討現行中小學社會領域/學科的相關問題與發展;二為探討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學科的課程理念與目標;三為規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學科的課程組織方式與要項;四為探討現行生活課程的相關問題與發展;五為探討生活課程的課程理念與目標;六為探討生活課程的課程組織方式與要項。本研究主要以文獻分析、文件分析、焦點座談和問卷調查等方法進行探究。本研究的結果預期能分析出社會學習領域/學科和生活課程的相關問題及其發展,並提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學習領域/學科和生活課程的課程理念與目標,且規劃出其課程組織方式與要項,以作為後續社會領域課程和生活課程綱要研擬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