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美麗島林宅血案」輿論情勢之分析──以國內主流平面媒體為中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8-12-??) 陳佳宏; Fupian Chen
    當「美麗島林宅血案」倏忽襲來,輿論初期的緝兇方向,除了鎖定外籍人士家博外,並指向美麗島陣營之窩裡反,以撇清當局涉入的可能性;之後輿論將血案定調為黨外連結海外臺獨勾串共匪,此三合一敵人作為血案「理想的兇手」。不過,由於血案被害人無論在人倫、世代、性別、權力等位置上,「弱者」的形象過於巨大,且很自然地引發社會上廣泛的溫情氛圍,動搖許多民眾先前對美麗島人士既有的偏見,使國民黨政府在輿論戰場上可能不利。為避免輿論反轉,當局乃順此溫情之輿論風向,對林家釋放具時效性的特殊權力,並在林義雄被認證為符合當局的政治正確後,當成政治宣傳的樣板。只是,林家這段期間之權力或道德光環,係為蔣總統的恩給,且隨時可以收回。血案的悲劇固然誕下苦果,但也讓數月來的輿論激情冷卻,進一步緩和輿論對美麗島人士的攻擊;血案效應亦迫使當局作出對美麗島人士較為有利的政治決定,使得被告們能在一種相對溫和的輿論情勢下,走向軍法大審的另一場歷史戰役。
  • Item
    二二八事件與國民黨政府在臺權力之鞏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5-12-??) 陳佳宏; Fupian Chen
    傳統中國統治者對處理反叛事件,係以「鞏固權力」為出發點,縱使以不具正當性的「暴力」行之也在所不惜;徵諸中國歷史,暴力鎮壓所造成的人命傷亡對中國統治者而言並非鮮事。因此,二二八事件放置於中國歷史上來看,或許並非特例,但以民主化後的臺灣主體思維者觀之,恐怕難以忍受這場悲劇被淡然看待。近年來,國民黨政府官方曾以「官逼民反」為此定調,淡化其中的省籍族群衝突成分固然可以理解,惟掩飾鎮壓下之屠殺暴行的企圖實為昭然。直探事件本源,主因是權力不對等下,統治者對反抗者的武裝鎮壓,並蓄意清剿臺灣人菁英,以確保其政權;由於其中摻雜臺灣與中國今昔微妙的對應關係,使得「外來政權」、「省籍」、「族群」等浮面現象,有時凌駕於事件本質之上,不但窄化二二八的意義,也容易失焦。事實上,若鎖定中國統治集團對鞏固「權力」的迷戀與不惜代價,從其政權「價值(確保在臺權力地位)」,到展示權力的「平變機制(武裝軍事力量)」與「策略手段(先鎮後撫再株連)」為觀察點,並導入「統治者決策變遷」之過程──「從妥協到強硬」、「從地方有限武力到中央軍隊入臺」、「從血腥殘酷到表示寬容」──則很多對「中國性」本質的迷思就可豁然開朗。
  • Item
    日治中期至二二八事件前後臺灣之認同糾葛
    (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2009-03-01) 陳佳宏
    日治初期臺灣人在日本殖民統治之下,絕大多數的人無奈地選擇現實認同,但有些人的情感認同上還是遙遙託付於祖國原鄉(清帝國→中國)。到了日治中期,臺灣精英領導社會運動向日本爭取權利時,或者由於本身自信不足,或者日帝國的力量過於巨大,一些臺灣精英常必須援引中國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來與日本抗衡。然而,這類存在慨念裡的祖國圖像,畢竟與中國實體差距頗大,臺灣人往往對中國政治的詭譎與深沉,諱莫如深,甚至一無所知。因此,除非遠離臺灣,前去中國發展,否則臺灣人歸結還是僅能與日本人合作。不過,隨著日本與中國之衝突不斷加溫,日本當局自不能容忍包括臺灣人在內的帝國子民懷有貳心。於是在「皇民化」-日本認同之集體催眠的氣氛中,不惟中國認同頓遭扼抑,戰時的臺灣主體性同等面對沉重的壓抑。二戰的結果,使得臺灣人的「日本化」功敗垂成,但新的中國政府又以極其強勢的姿態君臨臺灣,臺灣主體性不是遭到再次的重擊,便是在中國認同的羽翼遮蓋下而被遺忘。未料1947年二二八事件之發生,翻轉了這股臺灣人的認同歸向,將日治中期以來「自治」的訴求,重新導引至追求臺灣主體性的臺獨認同。本文便試圖以「二戰結束」與「二二八事件」爲兩個歷史轉折點,以臺灣精英爲討論重心,分析其間臺灣之認同糾葛。
  • Item
    日治中期至二二八事件前後臺灣之認同糾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09-03-??) 陳佳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