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3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食物沙漠回顧與臺灣個案初探:臺北市生鮮食物可及性的空間分析(地理學系, 2019-11-??) 郭乃文; 李崇恩; Nae-Wen Kuo, Chong-En Li「食物沙漠」一詞是指居民無法購買或負擔不起生鮮食物的地區,往往會對弱勢族群帶來生理與心理上的負面影響,是社會排斥的一種方式,引起包括歐美、日本等已開發國家重視,然而臺灣這方面的論文卻不多,因此本文提出食物沙漠問題的回顧,並以臺北市為例進行食物沙漠初探。本研究分別繪製生鮮食物可及性地圖,以及依照人口年齡結構加權而成的生鮮食物可及性指數(FFAI)地圖,發現臺北市生鮮食物可及性低落的地區出現在陽明山區、南港山區、文山山區、洲美地區、社子島、關渡平原、都市內部零星地區等,其中後三個地方特別需要政府關注,因為那裡相較於山區來說人口更多,且導致士林區與北投區有約一成的人口居住在FFAI = 0(即1,000 公尺以內都沒有生鮮食物商店)的環境中;另一方面,獨居老人高度聚居在食物綠洲所在的萬華區,他們卻普遍具有營養條件不良的特質,這應可歸因於其他因素,亟需後續研究深入探討。Item 假期效應:不同季節連續假期對臺灣各區域空氣品質影響之研究(地理學系, 2018-05-??) 李崇恩; 陳嘉惠; 郭乃文; Chong-En Li, Jia-Hui Chen, Nae-Wen Kuo有別於過去研究強調「都市空氣污染濃度會在假期時降低」(即所謂的:正假期效應),本研究特別指出某些地區在假期時空氣污染濃度反而會升高(即所謂的:逆假期效應)。我們使用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空氣品質監測資料庫之空氣污染物監測數據,選擇CO、PM10、NO2和SO2等空氣污染物作為指標,分析臺灣西部71個空氣品質測站2005年到2014年間每小時污染物監測數據。 研究結果表明,逆假期效應具有特定的時空分布特徵。從「臺灣假期效應時空分布圖」可以看到,北部地區的CO和PM10出現正假期效應,而南部地區則出現逆假期效應;另外,儘管臺灣北部和南部在NO2方面都是正假期效應,但是後者的效應強度卻弱於前者。這些結果表明,連假期間南下返鄉與旅遊的車潮可能會惡化臺灣南部的空氣品質,為了呼吸新鮮空氣而南下的遊客反而會吸到更差的空氣。 然而,就SO2濃度和冷季空品的表現來看,上述正、逆假期效應南北差異的地理界線並不明顯。由於SO2排放主要與工業活動有關,可能因此不足以做為評估各式假期效應的標的,另外由於冷季時大氣擴散條件不佳,假期效應也才不容易被觀察到。 綜上所述,本研究發現連假時大量往南移動的車流,確實影響南部地區空氣品質,而產生所謂的「逆假期效應」,其中CO、PM10正是評估逆假期效應最佳的空氣污染指標,可供未來進一步預測、分析。Item 以社區聲景地圖探討社區認同感:以桃米社區為例(地理學系, 2017-11-??) 許肄亞; 郭乃文; Yi-Ya Hsu; Nae-Wen Kuo長久以來我們習慣以視覺來認識一個環境,像是以 101 大樓作為視覺上指標性的地標。在視覺為主動的環境底下,聲音常是認知空間中的次要角色,這使我們忽略了地方聲音獨特的特性。「聲景」一詞在1970 年代由加拿大學者Murray Schafer 提出,此後有關聲景的研究在學界中快速發展。聲音並非只有噪音與樂音,每個聲音都有其獨特的個性,並有其時空背景,在與人和地的交互作用下形成聲景,聲景也就提供成為我們認識一個地方的新視角。本研究選擇南投縣桃米社區作為研究案例,透過實地田野調查研究,繪製桃米社區聲景地圖,同時利用居民心中的聲音地景知覺來探討居民對於這個社區空間的認同。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進行田野資料蒐集,以定性分析法結合文獻回顧分析,製作出桃米社區的聲景地圖;再依據社區聲景地點與社區認同問卷調查結果比對,探討社區聲景與社區認同之關係,用地理學的角度探討「聲音」空間對於居民地方認同之影響。透過聲景的田野調查與空間分析,本研究發現桃米社區聲景的時空變遷,與其社區發展有密切的關聯,是地方發展的隱形軸線,雖然不顯著但也是另一種記錄地方發展與變遷的形式。如此,可突顯聲景在地理學空間研究的可發展性,一改過去僅從「可視」空間的探討侷限,拓展至「可聽」空間的探索與分析。Item 地景生態空間保育:大肚臺地2003~2014 的地景變遷及水文效應(地理學系, 2018-05-??) 田應平; 張國楨; 郭乃文; Ying-Ping Tien, Kuo-Chen Chang, Nai-Wen Guo在景觀生態學界前人研究時少有以地形單元作為研究分區,並探究如何建立一地景生態服務功能的監測機制,探討地區生態服務系統的量化項目與保育盤查方法。為補足上述缺憾,本研究蒐集所需歷史衛星影像資料、數值土地利用以及地質土壤資料、數化土地利用變遷等資料,以獲取研究所需的空間地物類別轉譯分類資料,以及建立水文參數指標圖層資料,建立一地景生態服務功能的綜合監測機制。 透過將大肚台地分割成三個子集水域,可使台地地物變遷的空間分布有了分區管制的理念,賦予地景生態指標對水文效應影響的實際意義,可使各子集水域的地景變遷數量、面積、周長的大小變化,對於台地面的生態棲地的影響,最大可能保水量的變化作實際的估算。此外,本研究亦發現在臺灣土地利用變遷常使用的2008年國土利用調查資料與地表類別有所出入,在符合實際情況的原則下,本研究運用Google Earth 歷史時間航照功能加以確認。生態保育空間化的技術,使土地利用變遷有了數量與分布的呈現,對於對未來相關生態保育與截蓄保水優先管制處理地區,可提供後續棲地監測與洪災預警之參考。Item 高高屏地區細懸浮微粒(PM2.5)污染事件的綜觀環境分析(中華民國氣象學會, 2013-06-01) 翁叔平; 郭乃文; 呂珮雯細懸浮微粒(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污染物對於人體健康影響嚴重,已成為各國監測與管控的重要空氣污染物。本研究旨在定義高高屏地區的典型PM2.5污染事件,探究其區域氣象條件的日循環變化,以及伴隨的東亞大尺度環流條件。結果顯示,典型的事件約持續36小時,且在「當日」主污染期於下午6點結束前,有一從「前一日」清晨6點開始的前兆期。區域平均PM2.5濃度變化呈現半日波的震盪:11時和凌晨1時最高,18時和06時較低。NOx(nitrogen oxides,氮氧化物)、CO(carbon monoxide,一氧化碳)、THC(total hydrocarbons,總碳氫化合物)、以及NMHC(non-methane hydrocarbons,非甲烷碳氫化合物)等源自交通及工業活動的汚染物,其濃度隨時間的變化,領先PM2.5約3至4小時。然而,NOx和CO的事件平均濃度與其氣候平均值之間並無明顯差異;而屬於光化學反應前趨物質的THC和NMHC以及較易溶於水的SO2(sulfur dioxide,二氧化硫)的事件平均濃度反而低於其氣候平均值。事件發生時普遍增温,白天臨海地區出現南風距平,入夜後山區出現東風距平,以及低對流層的沈降氣流等氣象條件變化,導致PM2.5滯留在邊界層內的時間拉長。溫度與PM2.5濃度變化在白天(晚上)大致呈現負(正)相關。日循環的溫度變化與因人類活動而呈現的PM2.5半日波變化彼此互相影響。我們也發現伴隨污染事件發生時,東亞大尺度環流變化主要有高壓出海,寒潮暴發以及鋒面過境等3種型態。這些在冷季被模式高度預測的綜觀尺度波動,提供了針對PM2.5污染事件進行展期預報的基礎,縱使就區域觀點而言,它們都頗為符合所謂的高壓迴流天氣。Item 觀光餐旅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導向人才培育研究-子計畫一(2012/04-2013/03) 洪久賢; 蔡長艷; 郭乃文Item 資能源循環型社會之永續物質管理-農業部門永續物質管理(2011/08-2012/07) 郭乃文氮、磷是地球生態運作之重要關鍵元素,亦是現代人類文明社會運作之重要關鍵物質。然而,不當的氮、磷利用將耗損地球相關資源,更導致嚴重的氮、磷污染問題。根據國外相關研究指出,農業生產系統以及食物生產體系是現代人類社會氮、磷物質管理最為關鍵的部門;因此,若為實踐氮、磷物質之永續管理,需先針對農業部門之氮、磷物質之利用與代謝進行探討。本研究將利用物質流分析方法(Substance Flow Analysis, SFA)針對台灣地區氮、磷物質之投入、產出,以及在不同產業部門間的流布進行探討,以發現台灣社會氮、磷物質使用較不永續之環節,以利後續改善方案與策略之提出,以促進氮、磷這兩項關鍵物質之永續利用與管理。本研究已完成我國國家層級之整體氮與磷物質流評估與分析。同時針對氮、磷物質永續管理最為重要之農業部門也已完成評估分析,特別是我國水稻田種植系統之氮、磷物質流、和畜牧產業之氮、磷物質流。此外,亦針對都市空間之氮、磷物質進行評估與分析,這些結果將可提供作為我國氮、磷物質永續管理時參考。Item 能源國家型人才培育自由導向整合型計畫---觀光旅遊之節能減碳教育研究及推廣(II)(2010/06-2011/03) 程金保; 何澍; 李景峰; 呂有豐; 鄧敦平; 郭乃文; 王國川Item 觀光餐旅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導向人才培育研究-子計畫一(2011/04-2012/03) 洪久賢; 郭乃文觀光業節能減碳技術與產業導向人才培育研究 當全世界在尋求永續之路時,觀光產業應如何面對能源及環境變遷的衝擊, 無疑是政府、業者、學校及全民刻不容緩的要務。觀光碳足跡的預估可作為提供 觀光產業為因應氣候變遷所造成影響的基本政策制定模式。而從素養面來強調認 知、態度有助於行為改變的同時,人們的矛盾情緒會是影響推動觀光節能減碳行 為改變的重要變因。本研究第一年期研究目的為分析產業個案之觀光活動碳排放 與其影響因素,來研擬減碳因應策略與管理措施;第二年期藉由發展觀光節能減 碳宣導短片,探討矛盾心理(正負向情緒)與節能減碳素養對於低碳觀光行為之影 響,並將前兩年期研究成果融入觀光節能減碳課程設計;第三年為教育介入與人 才培育,評估觀光節能減碳課程模組之教學介入成效,並剖析觀光系科學生學習 困難與歷程,以研擬解決之道。本研究第一年擬採文件分析與個案研究方法,針 對觀光景點進行碳足跡之盤查,依據盤查結果,提出減碳因應措施與管理策略; 第二年擬採實驗方法,針對矛盾心態的因素(以正負向情緒來做為衡量標準),來 評估矛盾情緒、觀光節能減碳素養與節能減碳行為之因果關係,進而發展符合觀 光節能減碳之課程模組;在第三年將實施準實驗教學,以情境教學、反思教學與 問題解決學習等方法,發展多元方法之教學,並評估其成效。期望能進一步向全 民推廣觀光餐旅節能減碳的觀念。本研究發現可作為觀光業領域節能減碳技術與 產業導向人才培育之重要參考依據。Item 永續都市的代謝分析、評估與管理-都市食物系統與空間變遷分析(2014/08-2015/07) 郭乃文都市為人口稠密聚集之地理空間,今日許多環境問題根源於都市能資源過度耗用與 不永續之生活型態。因此,永續都市之代謝、分析與管理研究著實重要,而都市食物資 源之供應、消費與代謝更是其中重要之一環。 本研究以物質流理論、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理論(Ecosystem Services)與生境理論 (Biotope Theory)為基礎,探討都市地理空間食物資源之供應、消費與代謝。本研究以 物質流分析方法,探討都市空間在不同時間點食物供給、與養分循環之質與量變化,並 將進一步結合空間分析技術與方法,瞭解不同時間點各類生態服務功能空間之變遷。而 在衝擊評估之詮釋分析上將以都市空間食物消費之生態足跡、碳足跡、氮足跡、水足跡 等進行綜合研析,以補正過去相關研究側重單一項目所可能所成之偏誤。 研究選取大台北地區作為研究個案,選取分析 1947-2012之數據(自 1947年起才 有適用之統計數據),探討這 66年間不同時間點大台北地區食物物質流之質(如:氮與 磷元素流)與量變化。而在空間分析,目前已選定大台北地區食物生產空間變遷之關鍵 時間點,結合可取得之影像圖資,分別為:1905年(台灣堡圖)、1945年(美軍空拍照 片)、1972年(landsat-1 衛星影像圖)、2008年(國土測繪中心國土利用調查作業成 果圖資)、2012年(福衛 2 號衛星影像);將進行大台北地區生態服務功能空間之變 遷分析,特別是不同時間點供應大台北地區食物提供地區之(SPAs)之變化。 計畫第二年將探討都市生活型態與飲食行為對都市食物物質流之影響,評估不同年 度大台北地區居民各類食物消費量之變遷,以及這些食物消費行為所產生之環境負荷 (碳足跡、氮足跡、水足跡、生態足跡等);同時將探討大台北地區發展後期因為這樣 巨量食物需求而對台灣其他農業生產縣市(例如:雲林縣)環境所造成之影響與衝擊, 以瞭解都市擴張對鄉村地區之衝擊。第三年研究則將聚焦於都市食物廢棄物處理以及能 資源循環回收之探討。本研究成果將可提供永續都市在制訂與食物供應、消費與食物廢 棄物處理以及能資源循環回收相關政策時參考。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