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14
  • Item
    「乾嘉衍派,章黃嫡傳」 ──石禪先生潘重規教授《論語今注》特色析論
    (國文系, 2017-09-??) 賴貴三; Lai, Kuei-san
    石禪先生潘重規(1908-2003)教授為國府遷臺(1949)後,臺灣國學界公認的第一代大師,早年師從章炳麟(太炎,1869-1936)、黃侃(季剛,1886-1935),深習文字、聲韻、訓詁小學,旁及經子詩詞、《紅樓夢》考證,尤於敦煌學蜚聲國際。其學真積力久,涵養湛厚;其人「卑以自牧」,可謂「謙謙君子」。自民國四十年(1951)底,授課之餘,應臺灣師大人文學社「國學講座」之請,於禮堂親講四書經義,傳播倫理道德,闡揚傳統文化,匯成《論語今注》,為其講授四書的精心力作。全書以精簡流暢的白話文,逐篇逐句進行註釋,闡發《論語》要義,深入淺出、鞭辟入裡,具有「辨章考鏡,引證詳確」、「注解清晰,簡明扼要」與「紮基深厚,推求根本」的特色,實為初習《論語》學子最佳入門體道用書。
  • Item
    宋至清儒詮釋「洗心退藏於密」異同析論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8-06-??) 賴貴三; Lai, Kuei-san
    本文以訓詁哲學的詮釋進路,從宋元明清四代儒者針對《周易.繫辭上傳》第十一章「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二句,探討析論並比較對照箇中義理的異同,尤其著重在「洗心」的「洗」字,西漢文帝時期《帛書易傳.繫辭》作「佚」,唐初陸德明(名元朗,約550-630)《經典釋文》引漢魏以來異文作「先」,而清儒阮元(伯元,芸臺,1764-1849)《周易注疏校勘記》卷七考曰:「『洗』,石經、岳本、閩、監、毛本同。《釋文》:『洗』,京、荀、虞、董、張、蜀才作『先』,石經同。」東晉韓康伯(名伯,生卒年不詳)注「洗心」曰「洗滌萬物之心」,唐孔穎達(沖遠,仲達,574-648)承之云「洗蕩萬物之心」,歷來詮解多從此說。而「佚心」蘊涵回歸、解放的本體境界義,偏於道家的「無為」、「自然」;「洗心」具滌淨、修養的工夫作用義,偏於儒家的「有為」、「常心」;「先心」則寓本體存有之理,「體用一源,顯微無間」,先後雖有別,實則同歸一致,本文因以證詮《周易》方知(智)、圓神的通幾妙詣。
  • Item
    清代八家易學稿本研究(二)
    (2009-07-31) 賴貴三
    本計畫將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年)已出版有關大陸各圖書館古籍部所典藏影印複製的清代易學稿 本,作為主要的研究材料,經檢索其中包含對像計有八家九種:吳騫 (1733-1813) 撰《子夏易傳釋存》二卷,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學稿本影印; 朱駿聲 (1788-1858) 撰《六十四卦經解》八卷,據浙江圖書館藏稿本影印。 劉寶楠 (1791-1855) 撰《易古訓》一卷,據上海圖書館稿本影印。黃以周 (1828-1899) 撰《十翼後錄》二十四卷,據北京圖書館藏稿本影印。莊忠 棫《周易繁露》五卷,據北京圖書館藏稿本影印;《易緯通義》八卷,據 北京圖書館藏稿本影印。毛一豐《易用》五卷,據上海圖書館藏稿本影印。 狄子奇《周易推》六卷,據湖北省圖書館藏稿本影印。徐堂《周易考異》 不分卷,據北京圖書館藏稿本影印。本計畫執行中,初步將分別將稿本釋 定後,打字存檔提供學界利用;其次,將考察八位學者的生平事略,以及 傳世相關論述,以作為知人論世與後續研究開展的預備資材;而最終目的, 則在於探討八位學者的易學義涵,及其可能的易學識鑒,以觀照清代易學 發展史中的一個較不為學者注意的學術側面考察。主持人並期望透過此項 專題計畫,能夠略為開張清代學者易學研究中,傳統而多元的詮解面向。
  • Item
    清代八家易學稿本研究(一)
    (2008-07-31) 賴貴三
    本計畫將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年)已出版有關大陸各圖書館古籍部所典藏影印複製的清代易學稿 本,作為主要的研究材料,經檢索其中包含對像計有八家九種:吳騫 (1733-1813) 撰《子夏易傳釋存》二卷,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學稿本影印; 朱駿聲 (1788-1858) 撰《六十四卦經解》八卷,據浙江圖書館藏稿本影印。 劉寶楠 (1791-1855) 撰《易古訓》一卷,據上海圖書館稿本影印。黃以周 (1828-1899) 撰《十翼後錄》二十四卷,據北京圖書館藏稿本影印。莊忠 棫《周易繁露》五卷,據北京圖書館藏稿本影印;《易緯通義》八卷,據 北京圖書館藏稿本影印。毛一豐《易用》五卷,據上海圖書館藏稿本影印。 狄子奇《周易推》六卷,據湖北省圖書館藏稿本影印。徐堂《周易考異》 不分卷,據北京圖書館藏稿本影印。本計畫執行中,初步將分別將稿本釋 定後,打字存檔提供學界利用;其次,將考察八位學者的生平事略,以及 傳世相關論述,以作為知人論世與後續研究開展的預備資材;而最終目的, 則在於探討八位學者的易學義涵,及其可能的易學識鑒,以觀照清代易學 發展史中的一個較不為學者注意的學術側面考察。主持人並期望透過此項 專題計畫,能夠略為開張清代學者易學研究中,傳統而多元的詮解面向。
  • Item
    清儒翁方綱經學研究
    (2009-12-01) 賴貴三
  • Item
    歐美漢學II:法國漢學研究(三)
    (2011-11-30) 賴貴三; 賴守正; 陳昭珍
    歐美研究II:法國漢學研究 本計畫主要在尋繹與收集十八至本世紀的法國漢學研究文獻,法國漢 學研究可以溯源到明末耶穌會教士來華時期。1795 年設立國立東方語言學 院,在十九世紀中葉也開始了漢語教學課程。1814 年12 月11 日,法蘭西 學院開設漢學講座,首次使歐洲的漢學研究成為高等教育的教學內容之 一,在歐洲漢學界中有極具重要的意義。此應歸功於Silvestre de Sacy (1758-1838),並協助完成耶穌會士關於漢學方面論著的集成《中國雜纂》 最後一卷的編纂工作。東方語言學院的漢語講座與法蘭西學院的漢學講座 的不同點,在於前者具有濃厚的實用色彩,而後者較為偏重學術研究。本 計畫擬以法籍傳教士Joseph de Prémare(中文名馬若瑟)在1728 年寫成 的一部手稿:Notitiae Linguae Sinicae(中國語言志略)為起始,並自 1815 年漢學講座的第一位主持者Abel-Rémusat(1788-1832,或稱雷慕沙) 著成《漢文啟蒙》作為開展的基礎。其後,以Stanislas Julien(1797-1873, 或稱儒蓮)、Hervery de Saint-Denis(1823-1892,或稱德理文)為薪傳 的對象。十九世紀的最後一任漢學教授為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 或稱沙畹),直至二十世紀初期,法國的漢學研究極一時之盛,著稱於世。 其後繼任者馨香不斷,深刻影響著二十世紀以來的國際漢學界。法國漢學 研究,主要集中在漢語語言學、古典文學、敦煌學與俗文學、道教研究、 以及中國哲學思想等學術領域,在國際漢學界具有深厚的價值與影響力。
  • Item
    歐美漢學II:法國漢學研究(二)
    (2010-11-30) 賴貴三; 賴守正; 陳昭珍
    歐美研究II:法國漢學研究 本計畫主要在尋繹與收集十八至本世紀的法國漢學研究文獻,法國漢 學研究可以溯源到明末耶穌會教士來華時期。1795 年設立國立東方語言學 院,在十九世紀中葉也開始了漢語教學課程。1814 年12 月11 日,法蘭西 學院開設漢學講座,首次使歐洲的漢學研究成為高等教育的教學內容之 一,在歐洲漢學界中有極具重要的意義。此應歸功於Silvestre de Sacy (1758-1838),並協助完成耶穌會士關於漢學方面論著的集成《中國雜纂》 最後一卷的編纂工作。東方語言學院的漢語講座與法蘭西學院的漢學講座 的不同點,在於前者具有濃厚的實用色彩,而後者較為偏重學術研究。本 計畫擬以法籍傳教士Joseph de Prémare(中文名馬若瑟)在1728 年寫成 的一部手稿:Notitiae Linguae Sinicae(中國語言志略)為起始,並自 1815 年漢學講座的第一位主持者Abel-Rémusat(1788-1832,或稱雷慕沙) 著成《漢文啟蒙》作為開展的基礎。其後,以Stanislas Julien(1797-1873, 或稱儒蓮)、Hervery de Saint-Denis(1823-1892,或稱德理文)為薪傳 的對象。十九世紀的最後一任漢學教授為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 或稱沙畹),直至二十世紀初期,法國的漢學研究極一時之盛,著稱於世。 其後繼任者馨香不斷,深刻影響著二十世紀以來的國際漢學界。法國漢學 研究,主要集中在漢語語言學、古典文學、敦煌學與俗文學、道教研究、 以及中國哲學思想等學術領域,在國際漢學界具有深厚的價值與影響力。
  • Item
    歐美漢學II:法國漢學研究
    (2009-11-30) 賴貴三; 賴守正; 陳昭珍
    歐美研究II:法國漢學研究 本計畫主要在尋繹與收集十八至本世紀的法國漢學研究文獻,法國漢 學研究可以溯源到明末耶穌會教士來華時期。1795 年設立國立東方語言學 院,在十九世紀中葉也開始了漢語教學課程。1814 年12 月11 日,法蘭西 學院開設漢學講座,首次使歐洲的漢學研究成為高等教育的教學內容之 一,在歐洲漢學界中有極具重要的意義。此應歸功於Silvestre de Sacy (1758-1838),並協助完成耶穌會士關於漢學方面論著的集成《中國雜纂》 最後一卷的編纂工作。東方語言學院的漢語講座與法蘭西學院的漢學講座 的不同點,在於前者具有濃厚的實用色彩,而後者較為偏重學術研究。本 計畫擬以法籍傳教士Joseph de Prémare(中文名馬若瑟)在1728 年寫成 的一部手稿:Notitiae Linguae Sinicae(中國語言志略)為起始,並自 1815 年漢學講座的第一位主持者Abel-Rémusat(1788-1832,或稱雷慕沙) 著成《漢文啟蒙》作為開展的基礎。其後,以Stanislas Julien(1797-1873, 或稱儒蓮)、Hervery de Saint-Denis(1823-1892,或稱德理文)為薪傳 的對象。十九世紀的最後一任漢學教授為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 或稱沙畹),直至二十世紀初期,法國的漢學研究極一時之盛,著稱於世。 其後繼任者馨香不斷,深刻影響著二十世紀以來的國際漢學界。法國漢學 研究,主要集中在漢語語言學、古典文學、敦煌學與俗文學、道教研究、 以及中國哲學思想等學術領域,在國際漢學界具有深厚的價值與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