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清初明遺民的「屈陶」論述
    (2009) 謝崇熙
    本文藉由驚隱社人、屈大均、王夫之以及方以智等相關屈原、陶淵明的論述著手,透過文論分析來看上述遺民對屈原、陶淵明的接受,以及遺民如何在屈、陶的論述中寄寓個人的想法。筆者以為明遺民如何看待屈原與陶淵明,其背後與遺民自身的處境有所關連。這些論述背後的用心往往可見作者對於自身的寄託。 第一章,由驚隱詩社論起,用以說明驚隱遺民對於屈原、陶淵明的欽慕之情,以及師法屈原、陶淵明的宗屈學陶的情結,進而論析社人顧炎武、朱鶴齡相關屈原、陶淵明論述背後的遺民心態。第二章,單論屈大均個人的屈原情結,表現在家族歷史回溯以及騷聖後裔的自況,因而屈大均晚年有志興築三閭書院,用以弘揚屈原「盡性至命」的離騷精神,成為屈大均堅守志節的信念。第三章,由王夫之晚年所作的《楚辭通釋》論起,用以說明王夫之在註疏《楚辭》背後的動機,以及其中所寓含的個人見解。《通釋》中獨特的見解顯示王夫之對於屈原的高度同情,進而在《九昭》中,王夫之借由屈原來抒發個人的遺民心志。第四章,就方以智《和陶詩》的創作,以及流離嶺南以來的人生挫折,來看方以智這一段時期的心境轉變,反映了遺民面對動盪世局的無奈,以及心態上轉趨避世隱逸,遂以和陶《飲酒詩》作為心靈的寄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