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飢餓遊戲》:監視與自我呈現
    (2023) 謝佩珊; Hsieh, Pei-Shan
    本文藉由分析《飢餓遊戲》三部曲來探討作者蘇珊.柯林斯對監視的詮釋及主角對於監視的回應。本文以米歇爾.傅柯的圓形監獄理論為主要架構來分析作品中的凝視和規訓,探討圓形監獄在這部作品中是如何作為一種監視的手段,以及傅柯的圓形監獄在小說中的施惠國是如何透過科技轉化成電子圓形監獄。除此之外,本文還引用其他學者的監視理論延伸討論監視這個概念,並結合厄文.高夫曼的自我呈現論,分析主角凱妮絲在凝視之下是如何建構她的身份認同。透過研究這些主題,本文希望闡明柯林斯是如何以監視作為論述來吸引讀者,並批判權力、控制及監視對個體和社會的影響。
  • Item
    近代上海租界的公園(1868 - 1940)
    (2014) 謝佩珊
    本文試圖從城市公共空間角度,探討租界七座公園於城市空間中發揮何等功能。公園和上海市民的生活產生深刻且微妙的關係,對推動城市現代化,扮演重要角色。筆者經由解讀官方市政記錄,彌補前人研究之不足,並透過歷史發展脈絡,重新觀察華洋關係的一個側面。 「公園」一詞始見於《魏書》,但意涵非指近代城市公園所表示的提供大眾休閒遊憩或運動健身的公共園林。1868年上海英租界外灘建置中國首座公園,英文為public garden;晚清時人常稱「公家花園」、「外國花園」或「西人花園」等。中國自古有皇家或私人園囿,傳教士、外交人員或遊泰西之士將park或garden意譯為涵義相近的「園」或「囿」,或兩者並稱。亦有音譯為「巴爾克」、「帕格」、「派克」。晚清文獻以「公園」稱呼都市園囿則出現於旅日記遊,甲午戰爭後,日源漢字新名詞大量輸入中國,報刊普遍使用公園代替公家花園則等到二十世紀初。 近代上海租界分公共租界及法租界,分別由工部局、公董局管理市政,西人仿歐洲城市規劃建設租界。公園在近代西方城市被視為市民生活的重要公共空間之一,故公共租界四區建置6座公園;法租界有1座大型公園,其中3座是官有地改建;4座是滿足居民需求。每座公園各有特色:公花園與華人公園倚傍河岸,崑山公園為兒童專屬遊戲場,匯山公園與虹口公園兼備運動場地,極司菲爾公園是自然風景式園地,顧家宅公園展現法蘭西花園風格。運動場地依時間開放市民申請使用球場、游泳池,並酌收場地使用費,西式體育活動起初為外僑的閒暇娛樂,後來上層華人階級、青年學子接納、推廣,逐漸普及於華人娛樂生活。 西人認為公園不僅是大眾遊憩空間,更是培養市民公共意識,落實文明化素養的地方,對入園遊客的行徑訂立公園章程規範,保障大眾權益。1928年前,租界的公園基本上限制一般華人進出。十九世紀中葉後,上層華人基於納稅人平等原則投書給工部局,要求開放部分華人及外地遊客入園,董事會決定試辦申請公園券入園,符合官方標準才獲准,第一波有限開放算是滿足上層華人的訴求。二十世紀以來,中國人受到民族主義思潮激發,產生反西方帝國霸權呼聲,這股旋風在上海發揮極大影響力,此時上海租界華人意識到與外僑同為租界納稅人,卻無法享有納稅人應有的市政權。五卅事件引發中外關係緊張,撼動洋人統治權,促使工部局董事們同意加入華籍董事,也正視華人的市政權利,而公園禁弛爭論在這波外交談判中獲得解套。 1928年6月開放公園後,改採售票制篩選遊客。付費入園變相將公園空間商品化,能不能入園關係到消費者的消費能力。根據官方年度遊客統計量,三0年代上海興起遊園熱,遊覽公園列入老上海人的時髦休閒娛樂名單。 滬西商業性花園(所謂「海派園林」)進一步將私家園林空間開放化,參雜中西式娛樂活動,以滿足老上海人消費娛樂需求。這類花園性質接近遊藝場所,對入園者無嚴格篩選,遊客類型遍及上下各階級,唯進入1920年代後,逐漸被新型遊戲場所取代。